长达7年的安史之乱导致了3600万人死亡,
而当时全世界仅有2亿人。
有专家估算,如果安史之乱发生在20世纪,
按照20世纪中叶人口26亿来换算的话,
这场战争将让4.6亿人从这个地球上消失。
在那期视频下面就有不少观众留言说,
如果不看比例,而是看绝对死伤人数的话,
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杀戮,不是一战二战,也不是安史之乱,
而是发生在清朝晚期的太平天国运动。
早在1880年,美国传教士安德鲁.哈巴Andrew P.Happer
在他的《中国纪事》一书中就提到,
太平天国运动,陕甘云南回乱,
北方五省大饥荒总造成中国人口损失6100万人,
三年后,他将观点调整为8300万人。
进入现代之后,历史学家曹树基教授在他的著作《中国人口史》中,
通过县志等资料,以府为单位,
对太平天国运动前后的中国人口进行了推算和统计,
认为在太平天国战争,江苏,浙江,安徽,江西,
福建,湖北,湖南7省共损失人口7330万。
1999年,历史学家葛剑雄、侯杨方、张根福在著作
《人口与中国的现代:1850年以来》一书中提到,
太平天国战争导致1亿多中国人不知所踪,
直接造成的死伤人数高达7000万。
不过,即使是这样,
一直以来教科书上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都是褒扬有加的。
比如说2017版由教育部审定的八年级历史教科书中,
太平天国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农民战争,
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
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然而,这真的是历史的全貌吗?近些年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与官方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人们脑海中对太平天国的美好印象恐怕与史实存在偏差,
甚至是对历史的误读。
那么太平天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政权,
当时又发生了什么呢?今天咱们来聊聊这背后的故事。
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统治日益衰落,
而清政府却仍以「天朝上国」自居,做着万国来朝的美梦,
以为自己的国家还是那个世界第一帝国。
殊不知,经过了日久天长的闭关锁国,
外面的欧美列强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并将地域辽阔、物产富饶的中国作为了其海外扩张的目标。
19世纪20年代开始,
西方列强为了攫取暴利、扭转贸易逆差,
开始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鸦片的泛滥,严重影响了百姓的身心健康,
白银大量外流,吏治日渐败坏,清朝统治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
1839年6月3日至25日,
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主持销毁收缴的鸦片,
禁烟运动达到最高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
禁烟措施和销烟运动让英国政府强烈不满。
1840年,英国远征军用坚船利炮踹开了清朝的大门,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2年后,战争以中国失败并割地赔款而告终,
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此后,清朝的官僚制度更加腐败不堪,
社会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整个中华大地出现一片颓势。
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而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爆发的。
天国六人组1814 年,广东花县一个农民家庭里,
一名男婴呱呱坠地,父母给他取名洪仁坤,小名火秀。
20多年后,他给自己另外取了一个名字,叫做洪秀全。
小火秀上面还有两个哥哥洪仁发、洪仁达,
这二位就是日后在太平天国朝廷里作威作福,
气走石达开的福王和安王。
洪家的三个男孩子中只有洪仁坤是个读书人,
两个哥哥都从小跟着父母务农,目不识丁。
正因如此,洪仁坤从小就在家里地位特殊,备受宠爱。
14岁那年起,洪仁坤先后四次到广州参加府试。
如果考中,他将获得读书人最低一级的称号,成为一名秀才。
但不幸的是4次应试,洪仁坤均名落孙山。
就像被鲁镇上的短衣帮戏谑的孔乙己一样,
家里、村里对的洪仁坤看法也从期望变为失望,甚至嘲笑。
1836 年,洪仁坤第二次参加府试的时候,
街边的基督教传教士梁发塞给他了一本梁发自己编著的宣教小册子《劝世良言》,
里面记录了伊甸园的传说,诺亚方舟的故事,
还翻译了《马太福音》以及《启示录》中的一些佳句。
梁发原本是个雕版工人,
曾经帮西洋传教士雕刻过一些宗教性的作品,
在此过程中,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
但由于梁发自身文化水平有限,
对基督教教义的理解存在严重的偏差,
由他所编写的宣教小册子的准确性就可想而知了。
起初,洪仁坤并没有在意这本书,随便翻了一下,
就丢在家中的角落里了。
1837年,洪仁坤第三次府试落榜后,
遭到了极大的精神打击,刚到家就大病一场,
据说是「死去七日」,还魂后「俱讲天话」。
洪仁坤自称,在那场大病的昏迷期间,
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了头戴高边帽,
身穿黑龙袍,满口金胡须,相貌庄严的上帝。
上帝认了他作二儿子,并说孔子的学说都是妖言,
令天使鞭挞孔子,打得他孔子嗷嗷大叫,连连认错。
而后封洪仁坤为“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命他下凡诛妖。
这个梦后来被大书特书,写进了太平天国自己的史书《太平天日》里。
不过那次大病初愈以后,
洪仁坤仍然寄希望于通过科举博取功名。
1843年,29岁的洪仁坤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落榜,
这次他倒显得平静的多。
他重新拾起了那本布满了灰尘的《劝世良言》小册子,
惊讶地发现,他的小名洪火秀竟然多次在书中出现。
比如淹没世界的「洪」水、燃烧的「火」焰、以及上帝的名讳当时被翻译作了「耶火华」。
洪仁坤从此更名为洪秀全,并开始对外宣称他是上帝的次子。
秀全二字可以拆解为「禾、乃、人、王」,
而「禾」又与「我」的发音相似,
「禾、乃、人、王」「我乃人王」,洪秀全认为,这是个好彩头。
有人说,洪秀全屡次落榜是怀才不遇,是因为清政府的科举腐败。
但其实只要看一下《洪秀全集》,
你就会明白,洪秀全也许真的不是读书的料,
清政府的考官们也并非个个尸位素餐。
1843 年 7 月的某天。
这是平凡的一天,也是不平凡的一天。
因为这一天,拜上帝教成立了。
洪秀全开始向同村的人宣讲经过他魔改后的基督教教义。
虽然大部分人都认为他是因为屡试不第魔怔了,
但洪秀全的堂弟洪仁玕,以及他的一个远方亲戚冯云山,
还是被洪秀全说动了,皈依了拜上帝教。
1844年,洪秀全和冯云山离开了广东花县,
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徒步,深入广西,进行传教活动。
洪仁玕因为家人反对,未能成行。
然而,或许是因为缺乏领袖魅力,
或许是因为口才太差,洪秀全费了好大力气,
也才发展了几个信徒。
不久后,心灰意冷的洪秀全回到了花县老家,
但冯云山在广西坚持了下来。
冯云山与洪秀全同岁,家境富裕,
从小上私塾,也算饱读诗书。
他沿着贵平县北部紫荆山区的河谷一路前行,
不断结识那些生活穷苦的客家人,
向他们描绘了一个人人没有私心、没有私产,
社会没有犯罪、老弱病残都得到妥善安置的理想世界。
不经意流露出的才华让当地村民折服,
追随冯云山越来越多。
冯云山最聪明的一点是,
把自己说成了被洪秀全派到紫金山宣教的干部,
还大力宣传洪秀全「奉天诛妖」的伟大使命,
在信徒心中树立了洪秀全救世主的形象。
把一个远在天边的人树立为偶像,
会让信徒觉得冯先生已经这么厉害了,
他还要皈依洪秀全,那洪秀全自然是真神无疑了。
这样更容易聚拢人心,形成神话。
回到老家花县的洪秀全也没闲着,
他编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觉世训》,
《原道醒世训》等传教书籍。
1847年,又和堂弟洪仁玕跑到了美国传教士罗孝全的教堂学习。
3个月后,洪秀全提出想要受洗并留在教堂工作。
起初,罗孝全觉得这个勤奋好学的中国人简直就是上帝送来的厚礼,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发现洪秀全连基督教最基本的「三位一体」的教义都没搞明白。
他那个所谓的「上帝二儿子」的异梦也是对基督教最大的亵渎。
洪秀全所勾勒出的身材高大、黑袍金须的有形上帝让罗孝全无法接受。
1847年夏天,洪秀全愤然离开了罗孝全的教堂。
随后,在得知冯云山还在紫荆山后,洪秀全再次来到了广西。
冯云山率3000教众迎接教主的圣驾,
被这宏大场面震撼到的洪秀全瞬间将什么受洗、什么基督教抛诸了脑后。
罗孝全绝对不会想到这个被他拒之门外的广东青年会在短短几年之后,
假借上帝之名,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一场势不可挡的血雨腥风。
1847年秋天,为了扩大拜上帝教的影响力,
清除异教徒,洪秀全和冯云山远赴广西象州县,
捣毁了当地香火最盛的甘王庙,
将私塾中孔子的牌位扫地出门,
并强迫当地民众改信拜上帝教,
这引起了当地士绅阶层的强烈不满。
1848年初,地主王作新向官府报案,
并亲自带领人马擒拿了冯云山,
指控其聚众谋反,要求予以审判,洪秀全逃离广西避祸,
群龙无首的拜上帝教陷入了一片恐慌。
就在此时,教内一个原本籍籍无名的小人物挺身而出,
拯救了拜上帝教,这个人名叫杨秀清。
根据《天情道理书》记载,
危机时刻,杨秀清想到了当地风靡的降童巫术,
自己装成天父上帝耶和华下凡的样子,
向众教徒传达天父的旨意,团结教众共同抵抗外敌,
拜上帝教得以保全。
另一方面,头脑灵活的杨秀清深知清政府的腐败,
他主张以行贿为主,组织营救冯云山。
杨秀清下令烧炭的教徒,
每卖一百斤木炭就抽一部分钱上缴拜上帝教,
作为救援冯云山的专款。
等到洪秀全、冯云山再度归来时,
看着「天父下凡」的杨秀清,想不认账也不行了。
一朝是天父,终身是天父。
就这样,杨秀清迅速跻身拜上帝教管理层。
据史料记载,从1848年至1856年,
杨秀清假托天父下凡传言共二十五次以上。
1848年11月,另一名烧炭工人萧朝贵如法炮制,
假托天兄耶稣下凡,上来就问洪秀全:
「洪秀全弟,尔认得朕么?」
洪秀全先是一愣,随后立刻配合萧朝贵演起了戏。
承认萧朝贵天兄下凡的特殊身份只是顺带,
洪秀全的真正目的是坐实自己「上帝次子」的地位。
不管怎么样,度过了冯云山被捕的这个大危机,
1849年,拜上帝教会又蓬勃发展起来,
成了广西远近闻名的大势力。
不仅贫苦人愿意信奉,就连地主富农也靠拢了过来。
广西桂平金田村地主富豪韦昌辉献尽家财,举家加入拜上帝教。
此后拜上帝教的核心领导者们利用韦家的银子加紧组织力量,
暗中打造兵器。
他们在韦家大宅建造了十二座铁炉,表面打农具,暗中打刀枪。
为了掩人耳目,还特意养了一群大鹅,
用鹅群叫声掩盖打铁的响声。
打好的兵器全部秘密丢入村西头的犀牛潭中,
用的时候再捞起来,跟教徒们说是上帝赐予他们的。
出身广西贵县、骁勇善战、广交豪杰的农民小伙石达开也很快跻身太平天国领导班子。
就这样,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韦昌辉、萧朝贵、石达开
组成了太平天国的「首义六王」。
萧朝贵借助一次天兄附身,
宣布了他们身份的合法性:洪秀全为上帝次子,
冯云山为第三子,杨秀清为第四子,韦昌辉为第五子,
萧朝贵妻杨云娇为第六女,萧朝贵为帝婿,石达开为第七子。
好好的第一个基督教被他们玩成了土味过家家。
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数万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
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自封「天王」。
此后太平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定都天京太平天国的「太平」二字反映了底层百姓对安定、理想社会的追求。
「天国」二字则来自于圣经。
太平天国的建国目标是,在上帝的指引下,
消灭人间阎罗妖,构建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社会。
人间阎罗妖指的就是清朝统治者,太平军将其称为「清妖」。
清政府当时推行剃发易服,太平军为了跟他们对着干,
故意不剃发、不结辫,披头散发,
因此太平军也被清政府称为「长毛」。
1851年秋天,太平军占领了广西永安州(今蒙山县)。
12月在永安分封诸王,史称「永安建制」。
因为号称能替天父、天兄传话,
杨秀清和萧朝贵的地位是仅次于天王洪秀全的。
杨秀清被封为东王九千岁,
萧朝贵被封为西王八千岁,
冯云山被封为南王七千岁,
韦昌辉被封为北王六千岁,
石达开被封为翼王五千岁。
1852年4月,太平军自永安突围,
一路破全州、围长沙、战岳州、克武昌、取九江、夺安庆,
于1853年3月19日一举拿下江宁,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并将江宁改名为「天京」,在此建都。
虽然西王萧朝贵和南王冯云山在突围北上的过程中不行战死,
但太平军的整体攻势是势如破竹,令清军难以招架的。
有学者分析认为,太平军发展如此之快,
战斗力如此之强的根本原因之一是高层领导们制定了一个所谓「人间天堂」的目标。
推翻清朝统治后,人们将享受天国一般的生活。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这对于底层穷苦百姓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其次,定都天京后,
洪秀全颁布了《天条书》、《太平军目》、《太平礼制》等教义法规,
并重申了圣库制度。
所谓圣库制度是1851年金田起义之时,
太平军创建的财产管理公库。
圣库制度规定,凡参与起义之人,需要变卖所有房产、土地,
举家迁入军营,并将财产全数上缴圣库。
太平天国全体人员的衣食均由圣库开支,任何人不得私藏财物。
若私藏财产被发现,价值超过五两的一律斩首。
这就断了所有人的退路,家都没了,只能勇往直前拼死奋战了。
1853年冬天,洪秀全又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这不仅仅是一个分配土地的方案,
更是太平天国建都之初的立国方针。
《天朝田亩制度》把天下田产按其产量多寡,
分为三类九等,好田坏田搭配,不论男女,平等分配。
婚姻方面,实施一夫一妻制,
科举设男科、女科,军营有女兵、女将军。
禁止纳妾、买卖婚姻、买卖奴婢、缠足、卖淫,禁止吸食鸦片。
可以说《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农民第一次思想觉醒的体现,
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只可惜这些举措并不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
实施起来举步维艰,
最终《天朝田亩制度》变成了一纸空谈。
除此之外,太平军的武器装备相比清军也要先进的多。
虽然起义之初,太平军多用的是大刀、长矛等冷兵器,
但随着战事不断告捷,太平军缴获了大量敌方武器。
根据《太平天国文献史料集》记载,
1852年12月,太平军攻克湖南岳州后,
收缴清军大炮280余尊,还有各种水师船只。
正应了那句歌词,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靠魔改的基督教发家的太平军和洋人接触的多,
比起固步自封的清军更善于使用洋枪洋炮。
1853年5月,太平军兵分两路,从都城天京出发,开始了北伐和西征。
北伐,目的是为了阻止清军南下,为西征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西征,目的是为了夺取长江中下游富庶地区,
为天京提供充足的物资供应,同时建立战略屏障。
北伐的太平军一度攻入了天津附近,
兵锋直指清王朝的心脏北京地区。
但随后不久,因孤军深入,被清军围困,全军覆没。
不过,西征军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开辟了湖北、江西、安徽大片土地。
1856年初,天京当局从西征战场抽调了部分军队援助天京,
集中兵力对天京外围的清军发起进攻,
一举粉碎了清军的江北和江南大营,
使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鼎盛。
然而,好景不长,
一场巨大的危机正在太平天国内部悄悄滋生和蔓延开来。
那些被裹挟着抛家舍业,
举家卷入太平军的农民们很快意识到,
天王洪秀全所描述的天堂并不属于每一个人。
极乐诱惑男女平等曾一度被官方史学界认为是太平天国社会制度的一大亮点。
乍一看,生活在「平等」中的天国男女都很幸福,
可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拜上帝教建立初期,
洪秀全曾经仿照圣经中的《摩西十诫》制定了「十款天条」来约束教徒们的行为,
并将其称为《天条书》。
《天条书》中的第七条是:不好奸邪淫乱,
男有男行,女有女行,不得混杂,
凡夫妻私犯天条者,男女皆斩。
在定都天京以及北伐和西征的过程中,
太平军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对当地的男女百姓分别编队,
男女分开居住,不准相通。
即使是夫妻也不能发生关系。
在专门对太平军进行政治教育的《天情道理书》中,
有一处特别提到了太平天国实行男女分营的原因。
由于大部分农民都是举家参与起事的,
所以军中男女老幼都有。
增设女营可以保证一家大小都编入军队的各种组织之中,
对于安定军心,解除将士的后顾之忧,有着积极的意义。
洪秀全等诸王曾经许诺部下将士们,
待形势稳定之后,就允许夫妻家人团聚。
可1853年3月定都天京后,不但军中仍然男女分开,
洪秀全更是将整个天京城都变成大军营。
25个男人一个馆,25个女人一个馆,
即使是母亲来探望儿子,丈夫来探望妻子,也需要获得批准。
探视时,必须要间隔相当远的距离,讲话都得用喊得,
不能悄悄低语,毫无隐私可言。
其情其景可能还比不上现在的探监。
《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与异性的绝对隔绝使军中同性恋事件频发。
被压抑到极限的官兵们在行军打仗中会收养男童。
收养的男童之后的事情大家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吧。
与天国中普通百姓严格禁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洪秀全、杨秀清等诸王的毫无节制的纵情淫乐。
最有艳福的天王洪秀全,
早在金田起义时就已经拥有15位后妃,
临终之前王娘人数高达88人。
1864年天京沦陷时,
幼天王洪天贵福在被俘后的口供中说:
「我现年16岁,老天王是我父亲。
我有88个母后,我是第二个赖氏所生,
我9岁时就给我娶了4个妻子。」
要知道当时清朝咸丰帝也只有10个妃嫔,
洪秀全是真正的做到了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夜夜醉卧温柔乡。
为了方便管理,他都不给后宫嫔妃封头衔了,
直接给他们编号,1号、2号、3号。
在天京当皇帝期间,洪秀全出过一本诗集《天父诗》,
里面收录了500首半通不通的顺口溜。
其中不少诗歌是他给后宫立的规矩:
服事不虔诚,一该打。硬颈不听教,二该打。
起眼看丈夫,三该打。问王不虔诚,四该打。
什么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姊妹,
什么男女平等,早就被洪秀全抛之九霄云外了。
东王杨秀清虽然不像天王洪秀全那么艳福齐天,
但王娘数也达到了54人。
就连最得民心的翼王石达开也是三妻四妾。
什么是「只许大哥淫乱,不许小弟同房」,
看看太平天国就知道了。
太平军入主天京后,洪秀全就总是念叨两句话:
「万国来朝之时,大兴土木之际」。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别说万国来朝了,一国来朝都没有,
但底下的大臣们听懂了天王的意思,
洪秀全是想修修房子享受享受生活了。
他以原清朝两江总督衙门为宫殿,
开始大兴土木,改建新宫。
天王府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分为内外两城。
外城被称为太阳城,内城被称为金龙城。
金龙城又分为金龙殿和后林苑。
宫殿用富丽堂皇、美轮美奂、金碧辉煌等词来形容都不为过。
天王府建成后,洪秀全把军务政务都推给了下属解决,
十多年如一日地待在宫殿中,
每天要做的事就是享受奢靡的生活。
他极其迷恋黄金,生活用品,甚至是夜壶都是纯金做的。
太平天国后期有一位著名将领,名为李秀成。
他出身贫寒,从金田起义起就追随洪秀全,
在数次战斗中表现出了过人的用兵天赋。
李秀成于1859年被封为忠王。
后来曾率军解天京之围,破清军江南大营,
攻克苏州,在太平军中战功赫赫。
但即使是忠勇如李秀成,和洪秀全等人相处久了,
也难免沾染上一些腐败的习气。
1860年,攻下苏州后,
李秀成就立刻开始在当地兴建忠王府。
忠王府气势之恢弘,一直到1863年,
晚清名将李鸿章收复苏州时还未建成。
这座府邸位于苏州拙政园旁边,占地8000平方米。
整体采用江南风格的园林设计,大有「小桥流水」之感。
李鸿章在家书中曾经这样描述忠王府:
「琼楼玉宇,曲栏洞房,真如神仙窟宅,
花园三四所,戏台两三座,平生所未见之境也。」
然而,忠王府在太平天国诸王府邸中,
还算是最为简朴的一座了。
由此可见,洪秀全勾画的人人平等之理想社会此时已然成为泡影。
太平天国最盛时期的圣库堪称是金山银海,
但是到了1864年天京城被攻破之前,
天京城内早已是弹尽粮绝,
天王府一贫如洗,成千上万的金银财宝,
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就被挥霍一空了。
如果说腐朽为太平天国的灭亡埋下了祸根的话,
领导人之间的内讧就为虎视眈眈的清政府提供了突破口。
天父杀天兄 (天京事变)1856年,这一年是太平天国的丙辰六年,也是清咸丰六年。
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内,本是一派繁华景象,
洪秀全继续在他「小天堂」般的天王府中享受着荣华富贵。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天父一次不合时宜的下凡传言,
竟然敲响了太平天国的丧钟。
定都天京后,洪秀全沉迷享乐,
将政务都交给了东王杨秀清,
杨秀清也成了天国的实际掌权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秀清对权力的欲望也越来越膨胀。
永安建制时,杨秀清被封为了九千岁,
如今他已经不满足于这个头衔了,
他想要更近一步,与洪秀全平起平坐,
成为万岁,甚至取而代之。
根据《金陵省难纪略》的记载,
1856年8月,杨秀清又一次假托天父附身传话,
当众质问洪秀全:「你打下江山,谁功劳最大?」
洪秀全答曰:「四弟杨秀清。」
天父又说:「既然知道你四弟功劳最大,为何只封他为九千岁。」
洪秀全赶紧说:「今后遵天父圣旨,东王称万岁,
东世子(东王儿子们)也称万岁。」
天父满意的笑笑说「我回天上去了。」
洪秀全此时心里憋屈的很,
他深知这就是杨秀清在装神弄鬼,
但也只能打掉牙王肚子里吞,
因为揭穿东王,就等于揭穿了天国的神话。
不过,满腔怒火得找个出口呀,东王杨秀清是不能再留了。
1856年9月1日,六千岁北王韦昌辉接到了洪秀全诛杀杨秀清的密诏。
韦昌辉早就对专横跋扈的杨秀清心怀不满了,
次日,他便率3000精兵,突围东王府,
将毫无准备的东王杀了个措手不及,
东王府内数千男女都死在了韦昌辉的刀下。
不仅如此,掌权后的韦昌辉还将东王属下两万多将士杀戮殆尽。
洪秀全原本只是想除掉「逼封万岁」的杨秀清,
没想到造成了天京城内血流成河。
此时正在湖北武昌督师的翼王石达开,
听闻消息后,万分震惊,火速赶回了天京。
石达开一见到韦昌辉就斥责他滥杀无辜,
已经杀红眼的韦昌辉觉得石达开立场有问题,
两人一言不合大打出手。石达开负气离开天京。
没想到韦昌辉这边不依不饶,竟然带兵灭了石达开家满门。
16岁加入太平军,19岁统帅千军,
20岁封王的石达开,和清军大小激战数百场,
如此枭雄,没死在敌人刀下,
倒被自己人从后面来了个满门抄斩。
离开天京半个月之后,
盛怒之下的石达开率领4万大军兵临天京城,
逼天王洪秀全交出韦昌辉,
并喊话,要是拿不到韦昌辉的首级,就攻灭天京。
韦昌辉凭一己之力把都城天京变成了一个血腥的屠宰场,
满朝文武、全城百姓对此事也是愤愤不平的,
大家都站到了翼王石达开这边,给天王施加压力。
无奈之下,1856年11月,
洪秀全下令处死了韦昌辉,随后石达开奉诏入天京。
他不计私怨,追究屠杀责任时,只惩戒了首恶,不咎部属,
北王韦昌辉的亲族也得以保全,人心迅速安定下来。
尽管武昌在石达开回京后不久便因弹尽粮绝而陷落,
但在石达开的部署下,太平军稳守要隘,伺机反攻,
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石镇吉等太平天国晚期的后起之秀也开始走上一线,
独当一面,内讧造成的动荡局面逐渐平复。
然而,此时的洪秀全已然成了惊弓之鸟,
他忌惮石达开的声望才能,不肯授予他「军师」的头衔。
军师是太平天国官职制度中的最高职位,相当于宰相。
首义六王中,洪秀全是天王,杨秀清、萧朝贵曾被封为正军师。
冯云山、韦昌辉曾被封为副军师,只有石达开没有军师头衔。
为了牵制石达开,
洪秀全还将自己的两个哥哥洪仁发、洪仁达
分别封为「安王」和、「福王」,共同执掌朝政。
1857年6月,受不了猜忌、又了无牵挂的石达开,
率领最忠于他的20万大军再度离开了天京城,
表示要继续西征,拓展太平天国的势力,从此一去不返。
随后不久,洪仁发、洪仁达二人因缺乏领袖才能,遭到群臣的反对。
洪秀全被迫取消了2人的王爵。
东王逼天王,天王就要北王杀东王,翼王又要杀北王,
王杀王,杀了个血流成河。
这就是1856年天京城内发生的事,史称天京事变。
从天京事变爆发,到石达开出走,整整九个月,
韦昌辉杀了一半,石达开带走了另一半,
偌大的天京城内空空荡荡。
天京事变也是史学界公认的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天国崩塌天京事变后,洪秀全情绪消沉,完全沉湎于奢靡的后宫生活。
1859年4月,洪秀全封他的堂弟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
另一面,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军。
积极调兵遣将,并允许汉族官员掌握军权,组建地方武装。
一时间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以及左宗棠的楚军陆续参战,
让太平军承受了极大的军事压力。
1856年到1860年4年间,英法联军趁中国内乱之际,
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火烧圆明园,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
但对于清政府来说,太平天国是心腹之患。
英法联军的侵略充其量只是肘腋之患,大不了割地赔款。
由于太平军坚决抵制鸦片的输入,
也拒绝承认清政府签署的一些列卖国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们纷纷开始站队,
加大了对清政府的贷款,为他们提供武器弹药,
甚至亲自下场和太平军交战。
自1860年起,清政府先后与美国人组建了「长盛军」,
与法国人组建了「常捷军」,
与英国人组建了「常安军」、「定胜军」。
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
轰动一时的太平天国逐渐走向了穷途末路。
1861年9月,在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的指挥下,
湘军包围了安庆,太平军粮断援绝,最终投降。
安庆失陷,都城天京屏障尽失,
曾国藩率湘军顺流东下,直逼天京。
1863年3月,天京遭到围城,城内已经无粮可吃,
洪秀全带着城中百姓吃「甜露」,其实就是泥土与杂草揉成的黏团。
同年6年,翼王石达开兵败于四川大渡河,走投无路之时,
他做出了一个从军事政治上说极为错误,
但从人性上说极为光辉的决定。
他写信给清政府四川总督骆秉章,
要求杀自己一人而保全三军,言辞恳切。
6月25日,石达开被押解到成都凌迟处死。
所谓凌迟处死就是俗称的千刀万剐,
是古代最残酷的死刑之一。
受刑时,石达开一言不发,毫不畏缩,全程大义凛然,
围观者无不赞叹,真奇男子也。
然而,石达开死后,
出尔反尔的清军还是将其部下6千余人尽数斩杀。
1863年底,忠王李秀成劝困于天京城内的天王洪秀全「让城别走」。
意思是咱们困守天京必定死路一条,还不如放弃这里,
换个有利的地方打游击以图再起呢。
但年近五十的洪秀全早已失去了当初的创业勇气,
果断地拒绝了李秀成,
他说,怕什么,我的天兵多过水,将会把天京守得像铁桶一般!
1864 年 6 月,天京城破,
死也舍不得离开天京的洪教主「升天」,
死因一说为病死,一说为自杀。
同月,洪秀全 16 岁长子洪天贵福继位,是为幼天王。
湘军攻破天京城后,
忠王李秀成火速赶到天王宫殿护驾,
将战马让给幼天王,自己则换骑一匹劣马。
最终幼天王重围成功,李秀成被清军俘获。
攻陷了天京的湘军开始纵火、屠城,火光映天,血水横流。
时不时传出被烧死和杀死的太平军士兵、普通老百姓的惨叫声。
这次屠城对于当地百姓而言,是仅次于南京大屠杀的灾难。
1864 年 8 月,李秀成被曾国藩就地处死,时年 42 岁。
他在生命的最后九天里挥笔写下了洋洋数万字《李秀成自述》,
细述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勾勒了太平天国的兴亡史,
总结了天国败亡的惨痛教训,同时也给历史留下了一团迷雾。
关于这份自述背后的故事,
有机会的话,我们另起篇章跟大家聊聊吧。
1864 年10月,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随后被处死。
至此,称霸南方十四年的太平天国正式灭亡。
然而,伴随着天国的争议却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争议不断农民起义,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民间的常客,
也一直是掌权者最为头疼和忌惮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民众的力量一旦集结起来,会势不可挡。
晚清时期,在内外交困,万马齐喑的时代,
太平军能够提前半个世纪向腐朽无能的清政府说不,
向西方列强以及他们带来的鸦片和不平等条约说不,
内诛清妖,外击列强,头裹红巾,剪辫蓄发,
高喊「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让人感觉是一件非常燃的事。
太平天国早期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
虽然没能得以实施,但其思想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1859年4月,洪秀全的堂弟洪仁玕被封为为干王之后,
曾提出了领先时代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洪仁玕是洪秀全最早的信徒,但后来曾与拜上帝教分道扬镳,
前往香港接受基督教神学训练,并任教英华书院中文老师。
重新加入太平天国后,洪仁玕利用在香港习得的先进知识,
主张效仿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政治上,《资政新篇》提倡以法治国、建立舆论监督和政府官员选举体系,
体现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
经济上,它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文化思想上,它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
外交上,它主张自由往来、平等互利。
可以说《资政新篇》在当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
和《天朝田亩制度》一样,
《资政新篇》也未能对太平天国的革命发展起到显著的作用。
太平天国政权覆灭的100多年里,洪秀全在中国始终是一个神话。
孙中山先生曾以「洪秀全第二」自居,
称赞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罗尔纲先生,也长期肯定太平天国与洪秀全,
认为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正式的王朝,
并用正史的纪传体,撰写了《太平天国史》。
直到2000年,评论家潘旭澜先生的《太平杂说》出版,
太平天国的神话才开始破灭。
潘旭澜先生在书中直率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
「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
是头领们利用迷信发动和发展起来的一支造反队伍。
他用教义、教规、戒律,
从精神到物质严厉地控制着参加造反者,断绝了一切可能的退路。」
事实上,孙中山先生的头脑也是清楚的。
他只赞赏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民族主义,却直指太平天国,
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
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根本不值得效法。
他虽然以「洪秀全第二」自居,
但并不鼓励把洪秀全作为学习的榜样。
关于这场战争造成的死伤,罗尔纲先生认为,
烧杀淫掠的都是清军、外国雇佣军,而不是太平军,
有《满清统治阶级诬蔑太平军杀人放火奸淫掳掠考谬》一文可证。
不可否认太平军在前期军纪严明、训练有素是事实。
但太平天国晚期,神话破灭,军心涣散、军纪败坏,也是不争的事实。
而且当时军队叛变的事时有发生,士兵们今天倒戈太平军,
明天又倒戈清军,谁是清军,谁是太平军,可能早已说不清楚了。
无论围绕着太平天国有多少争议,
无法否认的一点是,这场长达14年的战争,
规模之大,损失之惨重,影响之深远,
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参与起事的太平军是底层百姓,
清廷的军队也招募的是普通百姓。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大量未参与战斗的平民也在混乱中失去了性命。
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自古以来,政权更替,最终苦的都是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