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立即注册

游客您好!登录后享受更多精彩

开启左侧

52岁农民工冲上热搜!最残酷的社会真相:我们为何无法摆脱贫穷?

[复制链接]
脑洞乌托邦 发表于 2022-9-28 19: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2岁农民工冲上热搜!耗时15年,走访18国,多位科学家揭示最残酷社会真相:我们为何无.jpg
2022年3月,一位从河南洛阳到郑州打工的52岁男子,
坐在路边吃面的视频冲上了热搜。
视频中,男子身穿破旧的迷彩外套,头发略显凌乱,手上端着的是当天的午餐:
一碗5块钱的面条,没有肉,甚至连青菜都没有。
可是,这对于他来说,已经是“美味”的正餐了。
早上晚上他吃的都是白开水就馒头。
至于住的地方,更是让人泪崩了。
点击此处观看完整视频(温馨提示:中国大陆用户需要梯子才能访问)
a0b2092624e8f87c8f1a83981a5b2fd1.jpg;,4,jpegx;3,700x.jpg
天桥底下,被子往身上一裹,一个晚上就对付过去了。
他在这里已经待了有5天了,才挣了200块钱,
买了一些必需品之后,剩下的五六十块,还要坚持好几天。
男子对记者说,挣这200块钱还是因为他做了一天的“大工”。
所谓的大工就是就是工地上最粗重的活,扛水泥,扛沙袋,
凡是要下力气的,都得你干。
虽然已经被生活的重担压的喘不过气来,但是视频中,
他不卑不亢,满脸笑容,也没有任何愤慨的情绪。
还跟记者说了好几次,这饭是他自己买来的,
不是别人的施舍,也不是从哪里捡来的。
有人说从这位大叔身上看到了困境中生存的自信,
也有人说看到了父母辈在外打工的不易。
但其实这位大叔可能还算不上世界上最贫穷的那一批人。
65ab85adb9cd14e09572ace8dfc0b2c6.jpg;,4,jpegx;3,700x.jpg
世界银行在2018年发布的《贫困与共享繁荣:拼出贫困的拼图》报告中指出,
世界人口还有近半数、即34亿人仍在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苦苦挣扎,
他们每天的生活费不足5.5美元,也就是约为38元人民币。
而有大约10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0.99美金。
1992年,联合国通过了47/196决议,把每年10月17日定为「消除贫穷国际日」。
不少国家都制定有自己的扶贫政策,可为什么穷人的数量还有那么多?
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懒吗?是因为笨吗?还是因为穷人思维呢?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我们无法摆脱贫穷。
d3f9b548acc596b85f1eb9e90b8f2f97.jpg;,4,jpegx;3,700x.jpg
我在知乎上曾经看到过这么一个奇葩问题:
是否应该取消对穷人的补贴和福利以激励他们上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穷就是因为懒”、“不努力才混得这么惨”,
诸如此类半鸡汤半鸡血式的言论在网上悄然兴起,并被很多人奉为了真理。
他们认为贫困和懒惰是难兄难弟,
这就引出了今天这期视频中的第一个问题:穷,真的是因为懒吗?
穷,是因为懒吗?
e1ac92d95c6e6f1d0b50c92d65a4bf01.jpg;,4,jpegx;3,700x.jpg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美国《时代周刊》的专栏作家、纽约州立大学助理教授
芭芭拉·埃伦瑞奇在1999年曾拿自己做过一场实验。她隐藏真实身份,
褪去了所有光环,拿着1300美金,乔装打扮成穷人,走进了底层的世界。
那时的Barbara 58岁,对外宣称自己就是一个离了婚的普通妇人,
在未来的几个月,她需要通过各种低薪的体力活来养活自己。
Barbara先在佛罗里达州西屿租了一间便宜的住处,每个月租金500美金,押金500美金。
就这样1000美金很快被花掉了。
租完房子,她用100美金去小商店买了点日用品,手里很快就只剩200美金了。
Barbara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餐厅的女服务员。
工作时间是下午2点到晚上10点,每小时的薪水是2.43美元。
这比当时政府规定的法定时薪还要低。如果按照正常的时间工作,
一天她只能赚19.44美金,房租是16.6美金,这样一天三餐温饱都成问题。
迫于生计,Barbara只能再找一份兼职,如此一来,
工作时间就变成了早上8点到晚上10点。不过正因为这样,她也能有了口热饭吃。
然而,很快在睡眠严重不足,精力、体力严重透支后,
Barbara和同事一样染上了烟瘾,只能通过吸烟来减缓压力。
在工作中,Barbara发现她的同事都住在离餐厅很远的地方。
有的同事甚至需要在凌晨4:30就起床,花两个小时的时间通勤。
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时间和精力是最不值钱的东西,只要能省一点房租,
他们不在乎长时间通勤的痛苦。
6f17b7646287ccef8c5132bb12577c91.jpg;,4,jpegx;3,700x.jpg
Barbara找到的第二份工作在缅因州,是一家清洁公司的保洁员,
时薪比餐厅女服务员要高的多,有6.65美元。
但当地的消费水平也相对高一些,公寓租金都在1000美元左右,
这样一算,工资连房租都付不起,无奈之下,
Barbara又找了一份周末在老年看护中心当护工的工作,时薪7美元。
有一次Barbara被安排去一位雇主家打扫卫生。
巧合的是,这位雇主恰好是Barbara曾经去做过演讲的学校的老师。
干活的时候,Barbara生怕被雇主认出来,一个劲在心里练习,
如果被问到,要怎么回答。但事实证明,是Barbara想多了。
雇主根本就没有正经瞧她长什么样,盯着她看也不过是为了确保她没有偷懒。
如果说,餐厅服务员感受到的是身体的劳累,那做清洁工就是尊严的压迫。
c18b058a5d3afe35188e5d61477d2463.jpg;,4,jpegx;3,700x.jpg
雇主不会因为他们满头大汗而心生怜悯,老板总会想方设法去刁难,
明明说好的半个小时午餐时间,最后被压缩到了15分钟。
如果穿着工作服去便利店买东西,连售货员都会看不起他们。
最糟糕的莫过于生病了。对于清洁工来说,一旦生病,那么一切就都大乱了。
以他们微薄的薪水,根本就支付不起医疗保险。
Barbara的一位同事,就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欠了8000美金的债。
e81f1fff68a7d1ed8199789eb0a7088e.jpg;,4,jpegx;3,700x.jpg
离开了清洁公司之后,Barbara来到明尼苏达州,
找到了第三份工作:Walmart的售货员。
Walmart是美国大型连锁超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
Barbara心想这么大的平台,工作氛围应该会跟之前有所不同吧。
然而,现实却又回了她一记耳光。越大的平台,就意味着每个人的工作划分越细致。
一个萝卜一个坑,想要晋升,难如登天。
Barbara的工作十分简单,就是把商品码放整齐。
甚至不需要动一下脑筋,只需要重复一个动作长达十小时就够了。
可这种长时间、机械式的工作,让她完全变了一副模样,
目光呆滞、双腿肿胀、大脑一片空白。
实验开始之前,Barbara天真的以为只要自己够优秀,够努力,一定能够爬出底层,
过上不错的日子。但现实是,她非但没能在穷人的世界里突围,
甚至好几次被折腾到几乎崩溃。她一开始也会质疑,
为什么这些底层的人不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呢?
通过这场实验,她看到了一大群面对着超低的工资、巨大的生活成本,
只有下班后再兼职才能勉强生活的人。
这些人做完兼职后,回到郊区的家中,已经是深夜了。
被掏空的身体和精力根本没有办法支撑一份学习计划。
1809ae24b3f8d4194f7190a4cb1bc1c5.jpg;,4,jpegx;3,700x.jpg
连明天的生计都成问题的人,根本没有时间思考,更谈不上提升了,
时间长了,一个人的斗志和锐气也被消磨的差不多了。
我们常说:废掉一个人最快的方法,就是让他闲着。
但同样的,废掉一个人还有一个最隐蔽的方法,就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一万小时定律”,
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7e50da7fafd9c322b08dcb1c2feffc94.jpg;,4,jpegx;3,700x.jpg
但“一万小时定律”用在四处为生计奔波忙碌的穷人身上却更像是“一万小时死亡定律”。
他们勤勤恳恳,忙忙碌碌,任劳任怨,却越忙越穷,生活却陷入了一种死循环。
一万小时”非但没能让他们成为专家,反而困死了他们。
贫困陷阱
fae46021d9dab18ea9c9ff66a28f1f46.jpg;,4,jpegx;3,700x.jpg
201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麻省理工学院的三位学者:
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和迈克尔·克雷默,
以表彰他们在对抗贫困方面做出的贡献。
三位学者中的前两位班纳吉和迪弗洛,是一对夫妻。
他们曾经花了多年的时间,深入五大洲18个贫困人群最集中的国家和地区,
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之后于2011年合著了《贫穷的本质》一书。
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贫困陷阱”,
代表着资本的作用对于人们生产能力和贫困程度的影响。
这里的资本包括人们自己存的钱,以及获得的资助等等。
图中的横坐标是“今天的财富”,纵坐标是“明天的财富”,
假设今天的财富与明天财富相等,那么你的财富值就一直不会发生变化,
63188404a33e70c004ffab5a3c26b5a3.jpg;,4,jpegx;3,700x.jpg
这样就会形成一条对角线。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往往是一条S形的曲线。
有钱人有更多的资本扩大再生产,赚更多的钱。
原本处于B1位置的人会逐渐向右移动到B2、B3,最终达到Q点富裕均衡点。
穷人,吃了上顿没下顿,除去衣食住行,可能就没有多余的钱去进行生产劳动了,
明天只会比今天更穷。原本处于A1位置的人会逐渐向左移动到A2、A3,
最终达到N点贫穷均衡点。如此一来,浅色区域的人越来越穷,深色区域的人越来越富。
86b1bc3966a347f52fd4451eac4752fa.jpg;,4,jpegx;3,700x.jpg
在经过大量的随机田野试验后,班纳吉和迪弗洛认为:
导致“贫穷陷阱”的原因是穷人没有有效地利用资源和留存收益,
大量本该被用作未来发展的资本被白白浪费。换句话说就是:穷人更擅长浪费钱。
书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班纳吉和迪弗洛有一次去北非摩洛哥的一个贫困村庄考察,
发现那里的许多儿童都表现出了营养不良的状态。
村民们没有钱去买吃的,但是村里家家户户好像都有一台电视机。
电视机并不能改善他们的经济情况,但是吃得更健康却可以帮他们提高生产力。
400eec155f9ad9f35ffd6c4f01c71ee3.jpg;,4,jpegx;3,700x.jpg
为什么他们宁可攒很久的钱,买一部电视机,却不愿意花钱改善自己的营养状况呢?
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村子里的人回答说:因为电视机比食物更重要。
生活中,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人。每天省吃俭用,但愿意花好几个月,
甚至几年的工资去买一部苹果手机、一个LV的包、或者办一场豪华的婚礼,
一不小心就被各种贷款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步步难以脱身。
穷人似乎对奢侈品有着比富人更大的渴望。
这就引出了今天的第二个问题: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天生自控力不足吗?
穷,是因为缺乏自控力吗?
321b698f3df3589f0d3d1d64dc008530.jpg;,4,jpegx;3,700x.jpg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第一个实验发生在1966年,斯坦福大学的一所幼儿园里。
一群 4-6 岁的孩子面临着一个难题:怎样才能忍住不吃桌子上的那颗棉花糖?
给他们出这个难题的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
这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实验规则是这样的,实验人员把一颗棉花糖放在孩子面前,并告诉他,
如果能坚持 15 分钟不吃,就可以得到第二块棉花糖,然后实验人员离开,
让小朋友一人待在房间里,观察他的行为。
结果显示,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挑战成功,得到了两块棉花糖。
但实验并没有在这里结束。
cae002bc4e24c444b59a36b227f48f5b.jpg;,4,jpegx;3,700x.jpg
之后,米歇尔团队对这些孩子进行了持续追踪,
发现小时候越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长大后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
比如说更好的SAT 成绩、更健康的BMI指标。
多忍耐 15 分钟,就更可能成为人生赢家!
如此简单的实验过程、如此惊人的实验效果。
棉花糖实验一经公开,便紧紧抓住了公众的眼球。
米歇尔教授的论文被引用了成千上万次。
论文中,米歇尔教授提出了“延迟满足”这一概念,即一个有足够自控力的人,
能够抵挡眼前的诱惑,则更容易成功。
用一颗棉花糖就能预测孩子的未来,米歇尔教授的理论被无数家长奉为育儿圭臬。
大批大批的培训机构宣称,要尽早对孩子进行自控力的训练,可以受益终身。
4baaf1faecb9682abcc6e9b128a3ae18.jpg;,4,jpegx;3,700x.jpg
然而,2018年,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Tyler W. Watts泰勒.瓦茨,
联合加州大学教授Greg Duncan格雷格.邓肯和权浩南在《心理科学》期刊上
发表的一篇论文却推翻了棉花糖实验的结论,引发了心理学界的大地震。
Tyler 等人重新优化了棉花糖实验,选择了更大的样本量。
这次参与实验的900 多名儿童,涵盖了不同的种族群体,
父母的教育背景和家庭收入也大相径庭。
通过对这些孩子 10 年以上追踪观察,Tyler发现,
实验结果不仅无法重现米歇尔教授先前的结论,还获得了一个全新的发现:
孩子能否取得成功,并不取决于自控力或者延迟满足的能力,
而是取决于孩子背后的家庭。
7a3a5ad9f95d3ceaa390f43b86f6d320.jpg;,4,jpegx;3,700x.jpg
新的实验数据表明,能够抵抗棉花糖诱惑的孩子普遍出身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
因为在富裕的家庭中,孩子有能力随便吃棉花糖,再等等也无所谓。
而条件比较差的家庭出身的孩子,则很少有机会吃到棉花糖,抵抗诱惑的能力自然更低。
即使他们的父母曾经承诺买给他们买更多好吃的食物,
但是这种承诺也常常因为经济上的局限而被打破。
如此一来,孩子们很难建立对于未来的信心。
f447c8721c6a962fc43f2605542b46d0.jpg;,4,jpegx;3,700x.jpg
第二个实验发生在1944年,二战期间。那时战火纷飞,流民无数。
原本富饶的欧洲大陆出现了严重的食物匮乏,当时几乎全欧洲人都在挨饿,
饥饿导致死亡的案例每天都有发生。为了帮助欧洲的平民度过饥饿危机,
荷兰、希腊、东欧和苏联,甚至是美国军方,都在研究如何处理饥荒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安塞尔·凯斯(Ancel Key)博士
进行了一项关于人类饥饿的实验,旨在为救济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
这就是著名的明尼苏达饥饿试验。
f8482d5e322a3f2bc0589ee3e3fe863d.jpg;,4,jpegx;3,700x.jpg
参与实验的一共有36名身心健康的男性志愿者,他们在实验期间一起生活在集体宿舍里。
实验分为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个月的控制期。
第二阶段是6个月的饥饿期。第三阶段是三个月的恢复期。
在前 3 个月的控制期内,志愿者们每天可以摄取3200 大卡的热量。
每个人的食物略微有所不同,是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订制的。
在这期间,他们需要保证每周至少有22英里的步行运动量,
其他日常生活不受任何限制。1945年2月12日,实验正式进入了长达24周的饥饿期,
在这一阶段,志愿者们每天只被允许摄入1600大卡的食物,但运动量不变。
饥饿期结束后,36名志愿者的平均体重下降了约25%。
一些本来就比较瘦的志愿者,因为臀部脂肪大大减少,坐着的时候都会感到疼痛,
有的人还出现了水肿,甚至连说话都有气无力。
95700a0a6ed4403959aee124f6bc72cd.jpg;,4,jpegx;3,700x.jpg
身体上的代价还不是最惨痛的,大部分志愿者都表示,
最让他们感到痛苦的是精神上的折磨。
实验中的大多数人开始对食物产生了强迫性的关注。
有人开始迷上看菜谱和餐厅的菜单;
有人会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研究报纸上水果蔬菜的价格;
在看电影时,只有与食物有关的情节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
餐桌上,他们会像婴儿一样轻捏食物,
或者想看待黄金一样看待他们会像婴儿一样轻捏食物,舔食餐盘变得很普遍。
而对于食物的过分执着,只能进一步加剧饥饿带来的痛苦。
35d87b2b5b40ee6e4204f61caf70b452.jpg;,4,jpegx;3,700x.jpg
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因为严重的心理压力,而不得不中断实验,
有的甚至被送去医院治疗。熬过了最恐怖的饥饿期,
志愿者们的情绪在之后三个月的恢复期里逐渐趋于稳定,
但是半饥饿的状态还是给他们带来了长期困扰,
他们无法区分饥饿和正常食欲,几乎所有人都开始暴饮暴食。
有的人一天3 顿饭吃掉 6000 大卡食物还是觉得不满足。
直到实验结束8个月后,部分志愿者的饮食依然没有恢复正常。
a4715e9a0f31b60bdfbc93c41e7369be.jpg;,4,jpegx;3,700x.jpg
通过这2个心理学实验,相信大家已经看出一些端倪了。
2013年,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
埃尔德·沙菲尔联合出版了《稀缺》一书,并提出了“稀缺心态”的概念。
书中详细分析了稀缺心态是如何影响人的思维决策,让人只追求眼前的效益的。
饥饿实验中,因为食物的稀缺,吃东西成了受试者们心中最重要的事情,
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变得索然无味了。
就像通过一根管子看东西,管子以外的世界是看不见的。
对于某种资源的稀缺心态,同样会造成心理上的管窥效应,
让人过分去追逐那种资源,从而失去整体而长远的判断。
652626a13d4590903d4e6c1f02893c57.jpg;,4,jpegx;3,700x.jpg
自控力向来就是一个非常宝贵的东西。但是生活在极端贫困环境下的人,
每时每刻都要运用自己的自控力。喝一口干净的水,吃一顿饱饭都是奢侈,
人的意志力一旦耗尽,就会想要把轻松的事情留给今天,把困难的事情留给明天。
穷人家的孩子在面对棉花糖时,如果连第一颗都不能保证拥有,
那么第二颗对他们也就无关紧要了。
所以不要再说什么穷人就是天生缺乏自控力,穷人就是目光短浅之类的话了。
是“稀缺心态”让穷人无暇思考未来,更无力为未来布局,每天都忙于眼前的窘迫。
这就是为什么乔治·奥威尔说:贫穷的本质是消灭一个人的未来。
与“稀缺心态”紧密联系的另一个概念是“思维带宽”。
1e3047eddb7c8e05a05cf9eab5a3af01.jpg;,4,jpegx;3,700x.jpg
班纳吉和迪弗洛在他们的书中还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
非洲赞比亚每年有大量的儿童死于痢疾,而感染痢疾的主要原因就是喝了不干净的水。
但是水源消毒的成本其实是非常低的。
因为国际人口服务组织(简称PSI)多年来的努力,
净化水的消毒剂的价格已经被压到了800 克瓦查,约等于18美分,也就是一顿饭的钱。
而且18美分就能够买到足够六口之家使用一个月的消毒剂。
然而,即使是这样,也只有10% 的家庭使用消毒剂。
e655e213921e7d2b230fe18800c8339c.jpg;,4,jpegx;3,700x.jpg
他们宁愿冒着感染痢疾的风险,也不知道利用现有的廉价资源。
《稀缺》一书中也提到说,如今我们已经有了控制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
但是每年依然有数百万人因为不能坚持服药而死亡。
肺结核病,不按时服药的情况就更加严重了。
虽然每个收入阶层都有不遵医嘱、忘记吃药的人,但穷人不服药的频率最高。
艾滋病、糖尿病、肺结核等一项又一项疾病,重复着同样的规律。
穷人不吃药并不是因为这些药很贵,他们吃不起,很多药不过都是廉价的抗生素。
他们不吃药纯粹就是因为常常忘记吃。
同样的,赞比亚的穷人不知道使用水源消毒剂,也不是因为消毒剂太贵。
这里引出了今天的第三个问题。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又笨又蠢忘性又大吗?
穷,是因为笨吗?
2ddb370cce9520cc5de4b63cac95b5b3.jpg;,4,jpegx;3,700x.jpg
《稀缺》一书的两位作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埃尔德·沙菲尔把人脑比作一台电脑。
像电脑有内存限制一样,一个人能关注的事情也是有上限的。这就是“思维带宽”。
因为机能有限,人脑会把更多的内存用于处理优先级更高的问题,
代价就是挤占其他程序需要的资源。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一边开车,
我一边问你1+1等于几,你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等于2.
但是如果我问你17×24等于多少,你是很难一边开车一边算出来的,
因为这个问题是会消耗思维带宽的。
同样的道理,穷人的思维带宽已经被贫穷这件事占用的太多了,
所以他们显得经常忘事,又容易在其他问题上犯傻。
53c939d5b5c42a1225230f4240caa37d.jpg;,4,jpegx;3,700x.jpg
2013年,一帮美国心理学家来印度进行了一场实验,
并将实验结果以《贫困会阻碍认知功能》为题发表在了《科学》杂志上。
实验的受试群体是印度的464位甘蔗农民。蔗农在每年的丰收季节后
,会一次性的获得全年收入的60%。
这意味着在一年的时间里,他们有一段时间较为贫穷,另一段时间则相对富有。
心理学家们让蔗农分别在收获季节前后进行一次智力和认知能力测试。
结果出乎意料:蔗农在收获前的智商比收获后的智商低了13个IQ点。
如果没有贫穷这道紧箍咒时刻折磨着穷人,他们不见得比富人笨。
说来说去,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别,其实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小得多。
最大的差别可能就是穷人生来很穷了。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的都是绝对贫穷,也就是那些挣扎在温饱线上人的。
但是我们相信此时此刻有闲情逸致拿着手机,
或者捧着电脑看我视频的人都不是吃不起饭的人,
不过可能有很多人依然觉得自己很穷。
有这种感觉的可以在评论区里冒个泡。
是什么让现代社会90%的人都无法摆脱心理上的相对贫穷呢?
单向度的人
撑起现代社会主流和中坚的80后和90后的父母一代,一般都是60后或者70后。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我们父母那一代小时候日子虽然过得很穷,
但很少有人因为穷,而感到心理上的痛苦。
以我父亲为例吧,家里有4个孩子,我父亲是老大。
那个时候手机电话都还没有普及,连黑白电视都没有。
家里最值钱的电器就是一台收音机。
父亲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能吃上一顿肉,穿上新衣服。
5a443d612c07607eda908d413a5f82da.jpg;,4,jpegx;3,700x.jpg
他们的玩具都是自制的。
铁丝窝成一个圈,再用一根长铁丝做成铁钩子,推着铁丝圈往前滚,
这就是父亲小时候最爱玩的“滚铁环”。
这样的童年在我们眼里似乎很无趣,但是父亲每每回忆起小时候,
都觉得是无比快乐的,也从来没有觉得自家很穷。
原因是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很穷,你我都一样,没有比较就没有痛苦。
a6bcb26e294e4aae38f17706f00edf0c.jpg;,4,jpegx;3,700x.jpg
1964年,德裔美籍哲学家、社会学家马尔库塞出版了《单向度的人》一书,
尖锐地批判了当代资本主义和苏联共产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对大众进行的新型压制。
在书中,他提出了“单向度的人”这一理论,
认为发达的工业社会利用技术创造并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
为大众创造了一个不自由但舒适的生活环境。
与此同时,人们的个性和认知被限定,批判力丧失,
物质水平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人人都成为了“单向度的人”。
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虚假的需求”,指的是发达工业社会利用媒体、
广告等手段诱导洗脑大众,让人们产生并非真实的、也并非必需的需求。
这样说可能不太好理解,我举个简单的例子。
瑞士名表江诗丹顿,有一句广告词时:
你可以轻易拥有时间,但无法轻易拥有江诗丹顿
(You can easily own time, but you cannot easily own Vacheron Constantin)。
还有劳力士的广告词是:劳力士不改变世界,戴劳力士的人改变世界。
香奈儿的广告词是:无人能享受我们的美梦。
这些广告都在隐晦地向人们输出一种价值观,
那就是拥有这些商品你就能成为人上人了。
但实际上手表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告诉你时间。
包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装东西。一个几十万的表和一个几十块的表,
一个几万的包和一个几十的包本质上并没有差别,
是现代社会赋予了这些商品太多额外的意义。
5b6b13ac168ab45aa8af21251d3aa0b9.jpg;,4,jpegx;3,700x.jpg
马尔库塞认为发达工业社会已经蜕变成了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的社会。
提到极权主义,我们可能会想到纳粹、想到法西斯,
公众没有私人空间,没有自由,统治者有着绝对的权威。
当时想想现代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物质成为了单一的价值取向。
资本给我们画两张大饼,灌点鸡汤,于是人人都以为带上劳力士,
背上香奈儿,就能够打破阶级壁垒了,实则是陷入了消费主义陷阱。
我们不仅沦为了物质的奴隶,就连关于成功、梦想这些词的定义权也被剥夺了。
“虚假需求”能够维持社会表面的繁荣与进步,
但却不能给人们带来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摆脱贫穷感的原因。
40a0a68719a6f8225c9c5607ef5f830e.jpg;,4,jpegx;3,700x.jpg
我们也许可以通过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摆脱绝对贫穷,
但是心理上的相对贫穷是无法消灭的。
因为真正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不是贫穷,而是对比。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富裕就像吊在毛驴面前的萝卜,
让人永远心存希望,又永远可望而不可即。
这就是为什么物质生活越丰富,人们的压力越大的原因。
那么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很遗憾,马尔库塞并没有给出一套可行的方案。
也许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无解的,除非社会结构发生重大的变革。
但是大家也不用过于悲观,我们常常把“贫”和“穷”两个字放在一起使用。
但实际上这两个字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庄子·山木》中有一段话是:
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
004c7249fda84654d48cc3ec7e35c6a2.jpg;,4,jpegx;3,700x.jpg
“贫”这个字上面是一个“分”,下面是一个“贝”,代表着分配金钱的能力。
家徒四壁、衣不蔽体,是为“贫”。但“穷”这个字,上面是一个“穴”,
下面是一个“力”,表达的是有限的空间内无法施展拳脚。有德行无法施展,是为“穷”。
我们回到视频最开头那位上了热搜的52岁中年大叔。
临别之际,记者塞给了他200块钱。他鼻子发红,喉头哽咽,
一直不断地拒绝,说道:我要你的钱干啥?有活儿了我就挣钱了。
不是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我不能拿。
视频中,记者曾经问到:有没有让孩子知道自己现在的情况?
提到孩子,大叔第一次展现出了扭捏和不自然的神色,
他说:孩子太小,不用告诉他们那么多,咱们自己吃苦就行了。
残酷的现实让我们无法不为五斗米折腰。
但是在努力赚钱的同时,不要让金钱吞噬了我们所有的信仰。
因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是为了爱和理想而奋斗,不是为了金钱奋斗。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贫而不穷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联系小乌 | 加入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Xiaowu |Sitemap

GMT+8, 2024-10-18 16:43 , Processed in 0.054802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Copyright © 2022 脑洞乌托邦.MYSTERY STORIES TV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