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立即注册

游客您好!登录后享受更多精彩

开启左侧

伟人们成功的秘诀,一切都不是巧合,决定你一生命运的竟然是…

[复制链接]
脑洞乌托邦 发表于 2024-4-8 10: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c9bd657f4d0c8444abcdbe989fd2577.jpg

中国有句古话是,「一命二运三风水」,还有句古话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但你是否也曾在某个饱受挫折、心情极其低落的时刻,仰天感慨过「为什么我不能改命呢?」
400多年前,中国古代有一个神人,他写下了一部教人如何逆天改命的书。此书传达了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愚者认命,庸者拼命,智者改命! 」
只要学会了如何改命,就能做到,「命中自有黄金屋,命中自有颜如玉」,什么功名利禄,统统不在话下。
f6862f0b13a7e7fe0610c5ccd3ff04da.jpg
晚清政治家曾国藩看了此书后拍案叫绝,将其列为子孙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中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胡适先生,称此书是研究中国中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的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先生,在年轻时也拜读过这本书,并将其奉为管理和经营企业的「圣经」,最终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
这本书就是明代思想家袁了凡所著的《了凡四训》,今天我们来聊聊如何「改命」。
点击此处观看完整视频(温馨提示:中国大陆用户需要梯子才能访问)
4e06694827b44ac8acbe33f8daf2dc7e.jpg
袁了凡原名袁表,后来改名为了袁黄,明嘉靖十二年,即公元1533年,出生于浙江嘉善县。36岁时,受教于云谷禅师,参透了人生真谛,此后自号「了凡」。
《了凡四训》其实是袁了凡写给儿子的4封家书,后来被整理成了一部著作。四封家书的主题依次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
第一篇「立命之学」,实际上就是袁了凡改命的亲身经历。剩下三篇全是他总结出的具体的改命之法。
912a4fed92b269f85531e11bfb661547.jpg
《了凡四训》虽然是文言文,但写得很通俗易懂,袁了凡还在书中穿插了很多实际发生过的案例,可谓是把「改命的秘密」掰碎了嚼烂了,喂给了儿子。
下面我们就从第一篇开始讲起,跟大家捋一下这本书。
c35c0d41c76ffdafbbf98cc2bd890231.jpg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袁家原本是官宦世家,后来家道中落。袁黄,也就是袁了凡,童年时丧父,母亲希望他能学医,因为行医者既可以养活自己,又可以治病救人。
袁黄一开始也很听母亲的话,可后来在一个叫做慈云寺的地方碰到了一位道骨仙风的老人,老人自称姓孔,我们就叫他孔先生吧。
袁黄在《了凡四训》第一篇「立命之学」中写道,孔先生师承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精通象数之学,熟读邵雍所著的《皇极经世》。
bd59a3860d4789e9480701c50e42f869.jpg
我们曾经在之前的多期视频中介绍过《皇极经世》这本书,它是邵雍基于易经六十四卦,结合毕生之所学,所编写的一部推演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书,被奉为所有学易之人的必须经典。
孔先生一见到袁黄,就跟他说,你命中注定是要走上仕途的,我劝你还是放弃学医,好好读书,去考取功名吧。
袁黄一开始对孔先生所说的话还是半信半疑的,直到孔先生推算出了好几件发生在袁黄身上的、不为人知的小事,每一件都说对了,袁黄这才动了读书的念头。
8befbabe31496b9b014289e8851b2c3e.jpg
接着,孔先生又一口气帮袁黄推算出了他一生的命运,说他没有考取功名前,做童生时,县考会考第14名,府考会考71名,提学考会考第9名。
之后,哪一年成为「廪生」,哪一年成为「贡生」,孔先生都清清楚楚地算出来,告诉了袁黄。
所谓「廪生」,其实就是秀才的一种,说白了就是拿国家补贴的读书人,这个补贴一般来说是粮食。
c78fe9f7b7a7898c71fd9e924cb96b84.jpg
比廪生更高一个级别的读书人叫做「贡生」,不但拿得粮食更多了,还可以进入京师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
从国子监毕业叫做「出贡」,出贡时,成绩优异的国子监学生会被直接授予官职,没被授予官职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参加科举,来进入仕途。
孔先生说袁黄将来会成为一名「知县」,并且在任上做3年半后就会辞官回家。知县在明朝属于七品官,是一种中下级的官职,而且孔先生说袁黄的寿命是53岁。
53岁那年八月十四日的丑时,会寿终正寝,命中注定没有儿子。
8cb85a7872fc24cad68d3e6b27264cbf.jpg
与孔先生见完面后,袁黄就真的弃医从文了,此后每一次考试的名次都不出孔先生所料,唯独到了「廪生」转「贡生」时,出了点波折。
孔先生说,袁黄领到九十一石五斗米的时候会补录为「贡生」,可袁黄领到71石米的时候,学台一位姓屠的宗师,也就是一位教育厅官员,就批准袁黄补为「贡生」了。
当时袁黄心里就开始嘀咕了:看来孔先生的推算也不是那么准嘛。
可就在几天后,让袁黄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学台另一位姓杨的宗师驳回了袁黄补贡生的申请。
f85c789d78eb3b25e59b2602a219f81d.jpg
就这样,袁黄又做了一段时间的廪生,直到后来一位姓殷的宗师看到了袁黄的文章,认为他很有才华,不应该被埋没,这才让他真的补了贡生。
此时,袁黄一算,他刚好领了九十一石五斗米。从那之后,袁黄就对孔先生所说的话深信不疑,认为一个人命里该有什么不该有什么,都是注定的。
再拼搏进取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束缚。袁黄眼里渐渐失去了光,也不读书了,也不发奋图强了。
cb992e3120f44b38a87750337f2b3509.jpg
直到明隆庆三年(1569年),袁黄36岁那一年,他到南京栖qi霞山拜访一位高僧「云谷禅师」。
袁黄和禅师一起在一个狭小的禅房里打坐了3天。我们知道,打坐冥想最难的是排除杂念,一般人毫无杂念地打坐一刻钟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可云谷禅师惊讶地发现袁黄竟然三天三夜都没有起一个妄念,不禁问道:凡人之所以无法成为圣人,就是因为妄念总在心中挥之不去,而你静坐三天,却不曾起一个妄念,这是什么缘故呢?
05dae2c8b0babc82350ecbca4ef1896a.jpg
袁黄回答道:我一生的命运都被孔先生算定了,何时生,何时死,何时得意,何时失意,都有个定数,还有什么好胡思乱想的呢?
云谷禅师听了袁黄的回答后,笑着说到:我还以为你是什么了不起的豪杰呢,原来也只是一个庸碌的凡夫俗子啊。
谁被说是凡夫俗子都会心里不爽,袁黄也一样,他追问云谷禅师说:此话怎讲?
云谷禅师答道:阴阳气数,也就是所谓的命运,只能束缚住平常人,却奈何不了极善或者极恶之人。
7acccbbe0fc6f5271b3561da1ed1a123.jpg
极善的人就算命里注定吃苦,但因为做了极大的善事,大善的力量可以使贫贱短命变成富贵长寿。
极恶的人就算命里注定享福,但因为做了极大的恶事,大恶的力量,也会使福变成祸,富贵长寿变成为贫贱短命。
而你袁黄,自从被孔先生算定你的命数后,你就不曾尝试波动命运一分一毫。能被命数拘住的人都是凡夫,如此看来,你不是凡夫,又是什么呢?
袁黄反问云谷禅师说道:那照你说来,我的这个命数还能改不成?
28d7bc1f22f3232654da7a824f11d43c.jpg
云谷禅师此时说了一句话,我认为是整个「立命之学」篇的重点。他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我造恶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所以佛经里说,一个人求长寿就能得长寿,求富贵就能得富贵,求官位就能得官位,要求儿女就能得儿女。」
云谷禅师说的这段话,其实就是《药师经》中的「四求四得」,这里的这个「求」字,比起求神拜佛,更多的指的是「心里是否真的想要」的意思。云谷禅师是在用佛门语言告诉袁黄,只要方法用对了,我们的人生是可以心想事成的。
77c9c1606a2ca0f397cc2495cae8955f.jpg
可袁黄还是不解,他继续问道:官职、财富、子嗣、寿命都是我所不能掌握的,怎么能说我想要就能得到呢?
我能理解一些身内之物是我可以控制的,比如说我想成为一个讲道德的仁义之人,那我尽量去做就好了。可身外之外是需要别人给我,我才能得到的,怎么就成了我想要就能得到呢?
云谷禅师接着说道:「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方寸就是内心的意思。云谷禅师是说,人生中的一切福祸,皆在自己的内心。
a344bc004b8292660b3590ab57ab8346.jpg
心,就像是一方良田,只要断恶修善,细细耕耘,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丰收。比如说,你为了获得功名富贵,而修仁义道德,那么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你内外双得。
云谷禅师接着又问袁黄,孔先生说你做不了大官,也不会有子嗣,那你扪心自问,觉得你配做大官吗?配有子嗣吗?
袁黄思考了好一会儿说道,好像确实不配。我的性情急躁,肚量小,有时候还妄自尊大,看不起别人,口无遮拦,这些举动,都是薄福的相,怎么能做得了大官呢!
dd7186617ce69193a2afaae6ab78c900.jpg
我还爱干净,这本来是好事,可干净过分了就成了怪脾气了。我常常生气发火,又喜欢喝酒,晚上不睡觉,彻夜长坐,不晓得保养元气精神,白天又起不来,这些都是我没有子嗣的缘故。
结合《了凡四训》第四篇「谦德之效」中的一段话:「上天要你发达,不是直接给你福分,而是先给你智慧;智慧一高,轻浮的人会变得实在,放肆的人会变得安静」
我们可以看出,云谷禅师其实是在告诉袁黄「德需配位」的重要性,德不配位,必有祸殃!
人应该时常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合乎天道,只要德才配位了,很多福报,不用求,自然就会有了。因此,求祸求福,全在自己。
a4b87e3f69ef0cad26760fde764d4332.jpg
云谷禅师对袁黄说,你现在已经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了,那么「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此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今天你就算是获得重生了。
袁黄从此给自己取号--「了凡」,此后他就是袁了凡了。「了」是了脱的意思,「凡」指凡夫,「了凡」寓意从凡夫的生活中得到解脱。
告别云谷禅师前,袁了凡在禅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佛堂,向佛祖忏悔了他之前所作的所有错事,无论大小轻重,统统说了出来,并在佛前立誓,要做三千件善事。
c049e7b73b493c0c11e8febf3745b1ae.jpg
听到这话后,云谷禅师给袁了凡拿来了「功过格」,让他把今后每天所做的事全部都记录在册。善事就写在功格下面,恶事就写在过格下面。
恶事会根据恶劣程度,抵掉一件或数件善事。
从此,袁了凡每天谨言慎行,修行善业。在见了云谷禅师的第二年,他去参加科考乡试,之前孔先生算他能考第三名,结果他居然考了第一名,孔先生的话开始不灵了。
袁了凡更加笃信云谷禅师所说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了。
7267a877e58f908a1feabb9adc4d1803.jpg
不过乡试过后的数年里,袁了凡一直都没有通过会试。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一下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
明清科举考试共有4个等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参加「童试」的人,被称为「童生」
这里的「童」,并不是指「儿童」,「童生」与年龄无关,10岁的小儿可以是童生,50岁的老汉也可以是童生,它只是还未通过「童试」的读书人的统称。
22808e843cae0f6f77b73d9f5c628649.jpg
通过「童试」的人会获得「秀才」的身份。秀才可以参加乡试,通过乡试的人被称为「举人」。
之后是会试、殿试。殿试的主考官往往是当朝皇帝,若能考中,便获得了「进士」的身份。进士的前三名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了。
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46岁的袁了凡在见了云谷禅师10年后,终于完成了他在佛前承诺的3000件善事。2年后,袁了凡老来得子,他给儿子取名「天启」,后来改名为「俨」。
随后,袁了凡又祈愿,希望能够考中进士,并立誓会再做1万件善事。
521e1a1d06fe8eb91ccd9ac391d17df9.jpg
想要中进士,意味着袁了凡不仅需要通过屡试不第的「会试」,还需要通过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这谈何容易。
然而,让袁了凡自己都没想到的是,1万件善事还没做完,公元1586年,53岁的他就考中了进士。之后被授予了宝坻县知县的官职。
俗话说,娶妻娶贤,多年来,袁了凡的夫人也一直在帮他做善事。
有一天,夫人跟袁了凡抱怨说,这一万件善事什么时候才能做完啊,现在你天天在衙门里,公务缠身,哪有机会做善事啊。
6f0c01181f7ae28622db895509d1b6c4.jpg
就在妻子说完这番话后,当天晚上袁了凡就做了一个梦,梦到了一位天神。天神告诉袁了凡,你这一万件善事早已做完了。
袁了凡不解地说,我每天都在功过格上做记录,我做的善事还远不足一万件啊。天神问袁了凡,「你之前是否上奏朝廷,请求减免宝坻县百姓的赋税?」袁了凡说「确有此事」。
原来一直以来,宝坻县的赋税都很重,是周边其他县的好几倍,袁了凡觉得百姓交得钱太多,日子太苦,就上奏朝廷,请求把每亩田应缴的粮钱从二分三厘七毫减到了一分四厘六毫。天神说,单是这一件事,就抵得上一万件善事了。
7bca8bf104151fa562093e66deab0135.jpg
孔先生曾说,袁了凡最多官至「知县」,但实际上,他后来又晋升为了兵部职方司主事。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日本侵略朝鲜,汉城、平壤等地相继陷落。
明万历皇帝受朝鲜王室之邀,出兵援朝,袁了凡在援朝军队中,出任兵部参赞军事,在收复平壤的战役中立有谋划之功。
然而,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袁了凡却与主帅李如松结下了梁子。
49579ffb9b6c753109787ee1b307a2d9.jpg
原因是战争期间,李如松曾谎称将赠予日军大量金银财宝,约日军谈判,日军信以为真,没有设防,李如松突袭日军,这才收复了平壤。
袁了凡认为李如松此举有损国威,还斥责其部下滥杀无辜。次年,李如松以十项罪名弹劾了袁了凡,袁了凡被了停职,此后返乡闭户著书。
孔先生说,袁了凡只能活53岁,但袁了凡实际上一直活到了74岁,才与世长辞。在那个年代,绝对算得上高寿了。
aca2c24866a6daa0eb3e9ebd4167097c.jpg
袁了凡认为他能够成功改命的关键在于,他后半生一直在修身积善,做官时,心怀百姓,为民做实事。
正所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意思是那些厚道诚信的人常常会获得幸福;那些尖酸刻薄的人常常接近灾祸。
《周易》中也有云:「君子以厚德载物」,只有德行足够深厚了,才能接得住那些身外之物。
不过,袁了凡又说了,行善积德也是要讲究方法的,方法错了,你以为的行善很有可能是在作恶。《了凡四训》的后三篇就是在讲如何通过修身、积善,来改命的具体方法。
045332bca99023894fa784b15b0013b4.jpg
改命之法
《了凡四训》的第二篇是「改过之法」,袁了凡之所以把「改过之法」放在第三篇「积善之方」前面,是想要强调「改过」的重要性。
行善能让一个人获得福报,但在福报来临之前,你需要先「改过」,才能避开灾祸。
这一篇的内容略显空洞,但我个人的理解是,改掉恶习是可以帮我们重塑潜意识和周围的能量磁场的。
7eba81868ca2c2708fcfa0a07fb16030.jpg
晚清重臣曾国藩年轻时也是庸人一个,血气方刚,得理不饶人,还轻浮浪荡,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这也为他的仕途埋下了隐患。
刚到京城做官时,有一次曾国藩与同乡争论问题,因为没有争过人家,最后竟然闹到拳脚相加。
还有一次,他到同僚家里做客,看到同僚新纳的小妾貌若桃花,便忍不住言语挑逗,内心也泛起恶念。
44af7792b95904b191fe42649aebb4bc.jpg
后来,他意识到自身的种种问题后,便开始每天坚持写日记反省自己,最后蜕变成了一代大儒,官至正一品。
曾国藩也是《了凡四训》这本书的忠实粉丝,正是在看了这本书后,他才开启了长达30多年的自修自省之路,还将号改成了「涤生」。
涤,是洗去旧日污俗的意思;生,则指的是获得新生。
d68ee99de78063479c4db8e100570861.jpg
美国著名整形医生麦克斯威尔.马尔茨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了自我意像这一概念,指的是每个人在潜意识中,都会给自己一副自我画像,也就是「我认为我是什么样的人」。
马尔茨说,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实现目标、过上幸福且充实的生活的首要因素不是智商、学历,或者所谓的运气,而是自我意像。
上个世纪,整形外科还是一个新兴的医疗领域,马尔茨在他的行医生涯中发现,有些患者在去除疤痕后或改变容貌后,生活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有些患者依然认为自己是丑陋的,自信心也没有得到提升。
ace1fbc0a63cc82b75b79e292fd6edd9.jpg
马尔茨博士由此总结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我形象,一个心理模型。如果你在潜意识里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不受人待见的失败者,那么你的人生轨迹大概率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就算是机会摆在你面前你可能也抓不住。
我想袁了凡所提倡的「要改命先改过」,就是在逼你跟过去做一个了断,从而重塑一个全新的,积极正面的自我意像。
改过之后就是积善了。把今生的过错改掉,好命自然就不会变成坏命了,但还不足以把坏命变成好命。
1402e3731765cb275dda493659c782f0.jpg
佛家有前世今生、因果轮回的说法,袁了凡认为如果前世罪孽深重,那么即使今生不曾犯过大错,也还是会遭到报应。这类人要改命,就要积善、积德,才可以把前世的罪孽消去。
善事积多了,坏命自然能转变为好命。《了凡四训》第三篇「积善之方」的开头第一句话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话其实还有下半句,那就是「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意思是祖上积德,后世享福;祖上作恶,后世遭殃。
4ba3fb1fab188ebd72887e66b31ae3d2.jpg
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袁了凡举了十个例子:
福建省建宁府建安县出过一个少师,名叫杨荣。他祖上以摆渡为生,有一次,赶上洪涝灾害,村里的民房都被冲垮了,被淹的村民顺着水势一路漂流。
别的船都去捞水里的各种财货了,只有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专门去救被淹的村民。等到杨荣的父亲出生时,杨家也渐渐的宽裕了。
杨荣的父亲曾梦到过一位神仙,神仙对他说:「你的祖辈,积了许多阴德,你家的子孙将来是要做大官的」。
fadd5519e9dc1b411dabd5642e90c5e0.jpg
果不其然,杨荣后来就成了明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后代中也有很多贤能之士。
还有明朝冯琦太史的父亲,他在做秀才的时候,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把自己的皮袍脱下来,盖在了一个倒在雪地里的奄奄一息的人身上,还把这个人扶到了家里,给他热汤热饭吃,最终救活了他。
后来冯老先生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位天神对他说:我要派韩琦投生到你家,做你的儿子。韩琦是北宋著名文人和政治家,作为宰相辅佐了三代宋帝。
e2f625dbff29e6a09df8f00b4f5ec211.jpg
后来冯老先生的儿子出生,他给儿子取名「冯琦」。冯琦后来就成为了明朝太史。
杨荣和冯琦只是袁了凡举的十个例子中的两个,其余的例子就不细说了,但这些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有据可考的人物。
袁了凡是要用真实事例告诉儿子,行善积德是真的能换来福报的。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了,照这种说法,善良的人一定都富贵长寿,作恶的人一定都贫贱短命了?
a206a923e6113a7535ae50b79d419af5.jpg
可为什么现实生活中,还是有那么多好人没好报,祸害遗千年的例子呢?袁了凡以一位得道高僧「中峰和尚」(中峰明本)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
中峰和尚是元朝时期的一位得道高僧。他曾经说过,你认为的「善」可能并不是真的善,你认为的「恶」可能也不是真的恶。凡人常被世俗见解所蒙蔽双眼,很难看清真正的善恶。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在山中发现了一只受伤的猛虎,你本着慈悲之心救下了猛虎,可后来,痊愈后的猛虎却袭击村民,造成了人员伤亡。那么你是做了一件善事,还是一件恶事呢?
c89278ebd772a74064d0a7083982edb5.jpg
还有我们通常都认为贪财是作恶,不贪恋钱财才是廉洁之人该做的事。但发生在孔子的两位学生子贡、子路身上的一件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贪财也是行善的一种手段。
春秋时代的鲁国有一种法律,凡是鲁国人被别的国家抓去做奴隶,若有人肯出钱,把这些人赎回来,就可以向官府领取赏金。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贡,家里很有钱,他悄悄地把被抓去做奴隶的鲁国人赎回来后,也没有去领国家给的赏金。
9678a8a55cf397e2ad28fd3ec1bc093e.jpg
而孔子的另外一位学生子路有一次把一个落水的人救上来后,对方送了子路一头牛作为答谢,子路高兴地收下了,还牵着牛在集市里招摇。
结果孔子却表扬了子路,批评了子贡。
按理说,子贡做好事不留名,要比子路做好事后贪恋他人钱财要显得高尚得多呀,但孔子却说,现在鲁国富有的人少,穷苦的人多,若让大家以为赎人后拿国家的赏金就是贪财的话,那么不肯受贪财之名的人,或者钱不是那么多的人,就不肯去赎人了。
1f228f76d0b6e398a51135a6058855a5.jpg
只有真正的有钱人才会去赎人,如此一来,被赎回来的人就少得多了。同样的道理,见义勇为后,让大家知道被救者也是知恩图报的,这样将来就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见义勇为的队伍。
我们曾经做过一期「彭宇案」的视频,详细剖析了现今社会「老人摔倒路人不敢扶」的问题。
相信但凡是一个有点恻隐之心的人,看到路上有老人摔倒,内心里都是想过去帮忙,但之所以不敢去,无非是因为这些年被讹、被碰瓷的案例太多,太广为流传了。
35646ce0a4450c21aeb733b74c912a2b.jpg
如果每一个被扶起的老人和其家属都做到知恩图报,而且这些知恩图报的例子也能得到大肆宣传,相信人们也不会对「见义勇为」望而却步了。
另外,袁了凡还提到了,行善也是分种类的。有真善和假善,这个我们已经解释过了。有阳善和阴德。所谓阳善就是做了好事留名的,阴德就是不为名不为利,默默做好事的。
还有半善和满善。如果你兜里有100块钱,而且把这100块钱都捐了,这就是满善。但如果你兜里有1万块钱,你捐出了1000块钱,即使金额比100块钱大,这也只是半善。
8d53fcbf655fc3a5b45615f3342e6be3.jpg
另外还有小善、大善、偏善、正善等等,这里就不赘述了。行善积德就像储存东西一样,不用急于一时,要当做毕生的信条去实践。
《了凡四训》的最后一篇是「谦德之效」。除了改过和积善,袁了凡认为,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免不了和他人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谦逊」是非常重要的品德。
他以周易中的「谦卦」为例,说谦卦是周易64卦中难得的六爻全吉的一卦。我们在之前的视频中讲过,易经的每一卦都由6个爻组成,长横杠是阳爻,两个短横杠是阴爻。
359a5793602189257adf57bfafee9342.jpg
不同卦象中,每个爻都有对应的爻辞,也有吉、凶之分。而谦卦的6个爻都呈吉象。
正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凡是骄傲自满的人,老天爷总会想办法让他吃亏的,凡是谦虚之人,老天爷总会让他得到一些益处。这就是天地之间的道理。
在这一篇中,袁了凡也举了很多他身边真实发生过的案例。
d7fec2323938818a51ed34104c9f4fcf.jpg
比如说,1591年,袁了凡入京觐见皇帝时,在京城见到了一位叫夏建所的读书人,不仅满腹经纶,而且毫无一点骄傲的神气。当时,袁了凡就觉得夏建所将来一定能高中,事实也确实如袁了凡所料。
后来,袁了凡就说了这样一段话:「凡是上天要使一个人发达,在给你福分前,一定会先给你智慧。有了智慧,轻浮的人会变得实在,放肆的人会变得安静。夏建所如此谦逊,可见已经发了智慧了,上天也很快要给他福分了。」
42effa3cc96da4a98fbf8df618036014.jpg
以上就是《了凡四训》的基本内容了,当然,我也省略了很多细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原著。
总之,袁了凡就是想要通过这4封家书来告诉儿子,人的命确实有天注定的成分,但所谓的命运只能束缚地住凡夫俗子。智者根本不会去算命,因为他知道没有人可能算准他的命。
bc33a31c4ea913cf8145088fbab5a133.jpg
想要改命,就要做到先改过,再积善,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运自然就会好转。熟读《了凡四训》的日本实业家稻盛和夫也说过「唯有极致的利他,才是最好的利己」。
然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辩证思维是咱们这个频道的特色,袁了凡提倡的改命之法,真的有他说的那么神吗?是时候扒一扒这背后的真相了。
a391632d82dd20e8511e13a52f0b8917.jpg
《了凡四训》的真相
要知道袁了凡是不是真的如他所说改了命,我们就要先看一下他原本的命格是怎样的。史料记载袁了凡出生于明嘉靖12年12月11日,换算成公历就是公元1533年12月26日。
具体出生时辰我没有查到资料。没有时辰,生辰八字就少了两字,不过也是可以大致推算出这个人的命运起伏的。
网上有很多对袁了凡生辰八字的解析,内容都大同小异,这里我们引用香港命理师父李應聰的说法。
1b142ae75cada6a43075aa39ce5da820.jpg
人都是从6岁开始起运,十年一个大运,袁了凡46岁之前行的是水运和金运,与自身命格喜好相背,所以运势不理想,跌宕起伏,偶尔碰上个好的流年,也顶多只能中个秀才,成不了大气候。
但46岁之后,运势开始好转,火土旺地三十年,大病得大药,豹变鹰扬,前途似锦。所以袁了凡命格是属于「倒吃甘蔗节节甜」的,怎么看也不可能在53岁就寿终正寝。
0c015ef524124370fd76109fb44ca557.jpg
李應聰师父说,袁了凡的八字,结构明确,但凡稍有功力的八字研习者都能看出。那么算命神准的孔先生为什么会说袁了凡的阳寿只有53岁呢?是孔先生算错了吗?
其实通读完《了凡四训》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好奇的就是孔先生的身份了。他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吗?是的话,又究竟是谁呢?
查阅资料,我发现,这位孔先生不是别人,正是明朝著名易学家杨向春。《乾隆云南县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杨向春,字野崖,饱读经史,喜好命理之学,得到了邵雍先天皇极数理的真传,颇有预知未来的能力。
19ef5b787937db31b6dd39c037e584ec.jpg
常年隐居于四川九峰山,御史李元阳曾多次寻访他。后来杨向春改号为「孔道人」。
《云南县志》还明确写道:「袁了凡《立命篇》内有先生事迹,经百年后,或有人见,竟不见其所止。」由此可知,孔道人就是杨向春无疑。
杨向春著有《皇极经世心易发微》等著作,广为流传的占卜宝典《梅花易数》也是杨向春托邵雍之名写的。
杨向春有多神机妙算,我给大家举个小例子,你就能体会得到了。
5872fcd472ffffbf5df0c15bd52c1107.jpg
有一次,云南巡抚欧阳重想要看看,杨向春是不是真的如传说中的那般神,于是就在纸上写下了一个「梅」字,也不说要问啥事,就让杨向春卜卦。
杨向春说,「梅」字里面有两个人字,还有一个母子。你将来会有2个孩子,后生的那一个是儿子。赤文呆人也。
几年后,欧阳重又见到了杨向春。他对杨向春说,儿女情况确实如你所说,但你说的「赤文呆人也」是何意呀?杨向春说,你儿子是不是名叫「赦保」?
e3daa9db024f4bbd828a35d9c059f5db.jpg
欧阳重这才恍然大悟,赤文合起来是赦字,呆人合起来是保字。杨向春竟然早在几年前把欧阳重儿子的名字都算出来了。
那么话又说回来,如此算无遗策的杨向春,怎么会算错袁了凡的寿命呢?这背后会不会有什么隐情呢?
袁了凡八字的天干中自带贵气,是为官之命,但地支却呈现「子卯相刑」之象。
对于卯木来说子水就像是母亲,「子卯相刑」的字面意思是,孩子对母亲没有礼貌,实则是指此人待人无礼、嚣张跋扈。
ff537082d5d3a4fd012c3d9352dff828.jpg
袁了凡在初见云谷禅师时,自己也说过,他性情急躁、易怒、肚量小,有时候还妄自尊大,这样的人如果为官的话,是很难成为一代好官的。
但袁了凡命里又有官运,结合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我们似乎可以推测出这样一个故事。
袁了凡生活于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当时大明的国力已经开始衰落了,尤其是万历皇帝明神宗,创下了20多年不上朝的历史奇观。
3739f75766aa3fca151510b77dba0286.jpg
前朝官员们结党营私、勾心斗角、贪腐成风。袁了凡十几岁时,偶遇了杨向春,杨向春看出了袁了凡的为官之命,但又担心他会误入歧途,为祸百姓,于是设了一个局,请君入瓮。
他先把袁了凡前半生的真实命运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然后又诓他说,你做官也做不了大官,53岁就会寿终正寝,而且膝下无子。
当袁了凡发现,孔先生,也就是杨向春所说的话,一句一句都应验了时,他顿时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0a6f2055c48868b272ef4784cafdee9f.jpg
杨向春其实早就算准了,袁了凡会遇到云谷禅师,并受到点拨。此后,袁了凡深信自己晚来的福报都是由修身行善换来的,于是不敢越过道德雷池半步。
可以说,是杨向春和云谷禅师两位高人合力编织了一张道德的法网,把袁了凡忽悠成了一个体恤百姓的父母官。
没有他们,袁了凡命中注定也是要当官儿的,只不过能不能成为一个好官,就不好说了。当然了,这只是一家之言而已,你完全可以持不同意见。
be2e5c8c7f268d6f8cdf9173ba70811d.jpg
另外,袁了凡的改命之说中,还有一个bug,那就是他儿子的命并不怎么好。袁了凡的儿子袁俨,44岁时中进士,46岁就去世了,一生都没有什么大的成就。
要知道袁俨可是《了凡四训》的第一个学习者啊,怎么没能成功改命呢?难道是学艺不精吗?还是因为前世积累的业障太多了呢?
退一万步说,就算《了凡四训》中的改命之法真的是奏效的,这种把「行善」和「改命」挂钩的功利做法值得提倡吗?
baa3ab2390c6b16eefd57fc808085070.jpg
其实《了凡四训》中的大部分观点,我都是同意的,但这种以行善的「实际好处」来诱人行善的说词,我认为容易使人滋生伪善之心。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施予」本身就是一件比「受取」更有福气、更值得感恩的事情,它让施予者内心平静愉快,也能获得满足感。
如果一个行善的人,除了这种愉悦的内心体验之外,再渴望再获得点别的东西,那这就不是行善,而是交易了。
e96217c22f4dcc3a0786e6a1e93ff546.jpg
也难怪,明末清初的易学家张尔岐对袁了凡的评价是「与天地鬼神为市」,也就是企图与天地鬼神做交易。
还有王夫之,更是直切要害地说,袁了凡是「画地成牢以陷人者」,就是借行善改命之说来禁锢人们的思想。
比起袁氏改命法,我更相信,人的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行善、谦和、利他其实都是在帮你积攒人气,也是在积攒运气。
8dbc8354e386123239b7c964abeceeb8.jpg
但想要获得成功不仅需要运气,还需要实力。靠运气换来的一时成功,终究会靠实力败光。人生的幸福感也不全都来自功成名就,更多的在于心态。
我不同意袁了凡所说的行善还分小善、大善、半善、满善,行善不分大小,也需要因人而异。
逆境中善待自己,顺境中善待别人,如果此时你能力有限,那么照顾好自己和家人,也是一种善举,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f622c858a6104735abec5c965c326d7c.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联系小乌 | 加入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Xiaowu |Sitemap

GMT+8, 2024-4-30 03:06 , Processed in 0.10416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Copyright © 2022 脑洞乌托邦.MYSTERY STORIES TV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