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骨神算1982初,诸事不顺,心绪不甘的张宁,经熟人介绍,找到了一位早已退休隐居的星相家。
这位星相家姓姜,曾经是南京某学院教授,出身富家子弟,抗战时期避居重庆时,
机缘巧合之下拜师学艺,与相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张宁走进了姜教授的民宅小院。
姜教授看起来六十开外,满头银发,面容清瘦,精神矍铄。他见到张宁也不问生辰八字,
也不问姓名,只是不言不语地详观着她,经她同意,触摸了她的五官、脑壳和四肢,
随后又拿出放大镜仔细看了张宁的脸和掌纹。
姜教授使用的是摸骨+观相相结合的相术方法。
没一会儿,姜教授深深地叹了口气说道,“你太可惜,要不是耳朵长反,
我不可能坐在这里跟你说话,你是国家第一夫人,要见你都困难啊!”
张宁不解的问道,“我耳朵不长得好好的吗?怎么是反的?
”姜教授解释说,“我说的耳朵长反是指你的左耳和右耳应该换个位置,如果这样的话,
你的一切都会很顺利,将是中国的皇后。”
姜教授接着说,“你出身的家庭,古时称为官宦世家,但你幼年丧父,自小离家自谋生路,
自给自足,小小年纪便享七品待遇,抵个县长父母官啊。”张宁打断姜教授,
问道:您说我几岁离家?“十岁。” 姜教授回答得十分干脆。
接着说道“你在专业上出类拔萃。不是凡花品数。
十六岁你在异国他乡有一次飞黄腾达的机会,可惜没有冲上去,
不然,你现在在国外是一位荣华富贵之人。”
张宁被姜教授的这番话惊得愣在了原地,思绪也飘回了过去。
张宁,1949年出生于江苏南京。
她的父亲张富华是一位久经沙场、战功赫赫的军人,后来还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张宁出生后,父亲对她十分宠爱,只可惜在张宁七岁那年,
父亲因为不敌战争落下的一身伤病,而撒手人寰了。
从小,张宁就长得俏丽可人,能歌善舞。
父亲去世后,张宁10岁便离家参了军,进入了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
这正应了姜教授的那句“十岁离家自谋生路”。
凭借着高雅的气质和娴熟优美的舞姿,张宁很快在团里崭露头角。
14岁这一年,她因为《贝壳舞》在全军一举成名,后来多次代表国家赴海外演出,
与歌舞团另外11位女演员并称为“金陵12钗”。
1965年,16岁的张宁随代表团去印尼演出,在异国他乡的舞台上张宁大放异彩,
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观众,其中也包括当时印尼总统苏加诺的公子。
这位印尼王子事后还找中国大使馆当起了红娘,想让使馆工作人员给他们牵线搭桥。
可文艺团是去演出的,又不是去“和蕃”的。大使馆婉言回绝了这个要求。
没想到的是,印尼王子用情太深,竟然说要设计绑架张宁,武力抢亲。
消息传出,中国代表团大吃一惊,连忙加强了安保,火速把张宁送回了国。
事后,代表团领导对张宁在印尼险遭绑架一事守口如瓶,毕竟传出去对张宁、
对代表团影响都不好,甚至还会影响中国、印尼双方的关系。
可这么隐秘的陈年旧事,竟然被姜教授给算了出来,张宁不禁目瞪口呆。
她还没回过来神时,姜教授接下来的一番话更是让她惊掉了下巴。
姜教授说:“你十七八岁到二十岁,龙虎凤三魁聚首,平地一声炸雷,
可惜又没冲上去,否则,不论是虎是龙,你这凤都是第一夫人。
到了二十四五岁,你际遇最糟,从天上掉下来,掉得还不是个地方,落在烂泥沼里,
浑身陷在泥巴里,遮住了你本来面目,人们以为你是块石头,其实你是一块美玉。”
短短几句话道尽了张宁从十七八岁到25岁之间一段如过山车般的曲折人生经历。
从20岁到25岁,一个舞蹈演员一生中最黄金的时光就这样被消磨掉了。
1976年,张宁草草嫁给了一个曾经在北京有过一面之缘的警卫,
婚后两人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晨晨。但这段没有什么感情基础的婚姻,
并不能让张宁感到幸福,吵架成为了家常便饭。张宁正是在1982年,
婚姻出现危机的时候找到了姜教授。
姜教授对张宁说:你相含贵格,蒙尘受难遭受欺凌侮的日子不会太长。
你此生有三次婚姻。有一天,会有人从泥沼边经过,一眼就看出你是一块玉,
他会带走你,这人就是你此生的本命夫。
姜教授停顿下来,微笑着说道: “没有结婚就死掉的那个人才是你第一个丈夫,有缘无分。
你失败的婚姻是第二次。这段婚姻很快就会结束。你离婚后,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围着你,
但你的命格与这些人都不相符。追求者中还有一些品格很坏的人,要处处留意小心。
直到你三十八九岁,至迟四十岁时,会红鸾星大动。
东南方向会有人来,你坐在家中自会有人登门向你求婚,此人才是你的本命夫,
他独具慧眼,你将随他飘洋过海。到那时,你这朵被关置在暗室里的花,会重见阳光天日。”
张宁当时对姜教授的这番话将信将疑。但说来也巧,自那次看相后不久,
1 982年底,她便离婚了。此后独自抚养儿子晨晨。
1987年,张宁的人生又遭遇了一次大的变故。
一个对张宁求而不得的追求者孙斌,为了报复张宁,害死了她年仅10岁的儿子晨晨。
晨晨的死让张宁痛不欲生,此后开始信仰佛教。
正如姜教授所说的,1990年,40岁的张宁,认识了美籍华人林赛圃。
次年,张宁接受了林赛圃的求婚,随他远嫁美国。
大名鼎鼎的民国“摸骨第一人”
在那次的聊天中,张宁发现姜教授的一只眼近乎失明,说可以给他介绍眼科专家。
姜教授大笑说,不是眼睛的问题,他的师父和祖师爷都是眼睛无疾而瞎,
我们是因为泄露了太多天机,遭到了反噬。
姜教授虽然没有说他的师父是谁,但是提到了有关他师父的一件事。
说民国时期,他师父曾短暂定居南京。蒋J国听坊间传说,夫子庙有一奇人,
言无不中,他不信,便来找姜教授的师父看相。师父摸了摸蒋J国的头和身子,
忍不住说道:你这人龙头狗身子,君不君,臣不臣啊。
要说蒋J国气量也算大,他并没有生气就走了。
可自那之后,姜教授的师父可能是担心早晚有一天会大祸临头,就离开夫子庙避世去了。
从这段经历中,有人猜测姜教授的师父很可能就是大名鼎鼎的民国“摸骨第一人” 仇庆云。
仇庆云, 1895年出生于湖南湘阴,家族在当地是名门望族,祖上不乏进士、官员,
其伯父仇鳌曾经跟着孙中山先生参加反清斗争,解放前又与陈明仁、程潜一起发动起义。
按照这样的剧情发展下去,仇庆云未来大概率也会成为一名功勋卓著的将军,
任谁都不会想到他的人生竟然会和相术关联到一起。
仇庆云在军队期间,曾率部下与张作霖的奉军有过一场激战,在战斗的过程中,
仇庆云不幸被奉军撤退时释放的毒气所伤,从此双眼失明。
经此一事,他的军旅生涯戛然而止,被迫返回家中休养。
但这也让他想起了战前,曾在湖北汉阳城外,
偶遇了一位自称来自四川青城山的老道。
老道一身青布道袍,鹤发童颜,他当时对仇庆云说:先生近年内必有灾祸,
轻则五官受损,重则一命归天。当时,仇庆云并未将老道的话放在心上,
觉得他就是为了骗钱胡说的。
但如今看来老道简直是神机妙算。仇庆云在家休养了一段时间后,
就又外出寻访那老道,说来也是有缘,他后来竟然真的再次遇上了那老道。
从此,仇庆云便开始跟着老道钻研相术。
找他看过相的名人数不胜数,蒋J国只是其中之一。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到五十年代初,仇庆云以相师之名,红遍大江南北。
50年代末,有人说,在香港中环见过仇庆云的招牌,
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不见了,后来又有人说,
他在台北连云街活到高寿才去世。
相由心生张宁曾经问过姜教授,相术是一种科学吗?
姜教授的回答是:这是一门人们还尚未完全认识到的科学。
打个浅显易懂的比方,一棵树,想要知道它经历了自然界多少灾难,树龄有多长,
把它锯开,看年轮,分析树枝躯干的形状就知道了。
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发展轨迹,有迹可循,人也一样。
但值得一提的一点是,人的外相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间流逝,你的经历、性情和生活习惯,都会反应在你的外观上。
刚才我们也说了,相术的根本不在于评判外貌的美与丑。人的面相,
可以分为物理层面的和精神层面的。物理面相,是父母给的,而精神面相,后天修的。
就像有些人五官长得都很精致,但面相就是让人看起来不舒服。
相反有些人虽然长得并不好看,但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是有福报的人,
让人很想与之亲近,这就是内在的精神和气韵的作用。
举个例子,阴骘纹在面相学中,就是后天“变相”的一个代表。
“阴骘”一词原本出自《尚书·洪范》,本义是不言而使安定,引申出阴德之义。
阴骘纹按古人的说法,是靠后天的修养和积善积阴德而来的。因此属于“变相”,
也就是后天之相,即命运的趋势在客观环境与主观因素的变化中产生了变化。
相术认为,一个人偶尔做了善事或者恶事,并不会马上体现在外貌之上,
但是坚持行善或者作恶,必定会“相由心生”。
广积阴德的人眼下会出现一重或二重或三重细如丝的横纹,形状有如三股叉,
此纹优美而有光泽,是增福延寿,子贤孙贵的征兆。
相反常做恶事的人,眼下会发黑下陷,
甚至出现如悬针一般的坚纹,此乃克子刑孙之兆。
事实上,相由心生一词原本出自佛家的《无常经》:
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
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
这里的“相”本意并不是“面相”,而是指一切事物外在的状态。
这句话的意思是,世间万物的样貌和形态都是由我们的内心所产生的,
我们的内心是什么样的,看到的事物就是什么样的。
疑邻盗斧
比如说《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中有一则疑邻盗斧的故事:有一天你丢了把斧子,
怀疑是邻居偷的,然后就怎么看怎么觉得邻居像贼,动作,神情都像极了。
可过了一段时间,你在后院找到了斧子,此时再看邻居又觉得一点都不像贼。
邻居的本相从头到尾都没有改变,变得是你的心境。
就像同一道菜,食材,厨师,烹饪方法,酸甜苦辣,都没有变。
但10年前你可能觉得很好吃,10年后却觉得味道平平,
因为你心中的这个“相”已经今非昔比。
所以佛家说“物事皆空,实为心瘴,俗人之心,处处皆狱。”
你所看到的“相”都是由主观所决定的,是假相、虚相、幻相,
以粗鄙之心看到世间的一切,处处皆是地狱。
同样的,道家也有类似的思想。老子是如何悟道的呢?
《道德经》第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意思是“美与丑”,“善与恶”,“高与低”,“长与短”都是成对出现的概念。
当天下只有美的东西,而没有丑的东西的时候,美这个概念就消失了。
当天下只有好人,而没有坏人的时候,说一个人是好人就等于没说,
因为所有人都是好人。
所以“美与丑”、“善与恶”,“高与低”,“长与短”这些看似矛盾的东西
都是相互依存,同时存在的。
看同一个人,有些人看到的尽是优点,觉得他可爱,讨喜。
但有些人看到的尽是缺点,认为他面目可憎。你所看到的世界,
其实都是由你的内心所决定的,心有所想,也有所见。
外界的悲与喜,好与坏,都是你内心的镜像。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又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意思是,人如果以没有欲望的心态去悟道,就能体会“道”微妙之处。
反之,如果人满怀私欲、用自己片面的思想去悟道,就只能看到“道”所衍生出的表面现象。
因此老子提出了“无为”的概念。
“无为”与“有为”是相对的。“
有为”发自主观之心,想要有所施展,想要有所作为。
而“无为”因主观之心减损至极弱,
所以不会有不择手段施展抱负欲望,更不会强行作为。
无为并不是消极怠世,
而是强调不能因为自己的主观意识而肆意妄为,
一切应该顺应自然,顺天应时而为。
“无为而无不为”正是整本《道德经》的精髓,也是老子悟道的关键。
相由心生,往小了说是你的经历、心态会反映在外相之上,
往大了说是修颜不如修心。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一座屹立千年,岿然不动的大山,为什么在一个人生命短短的几十年内,
所形成的“相”,变换了不止一次呢?因为你的心变了。
相由心生,并不是说我们的心态会改变事物的客观存在,
而是通过心境的提升,充满善意,更加舒适和从容地去面对这个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世界。
就像佛家所说的: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有容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