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立即注册

游客您好!登录后享受更多精彩

开启左侧

中国最诡异的湖泊,传闻湖底站满死人?揭秘抚仙湖水下古城之谜!

[复制链接]
脑洞乌托邦 发表于 2024-11-19 14: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俗话说「水清则浅,水绿则深,水黑则渊」,在中国云南有这么一个湖泊,站在湖泊边缘,往后退一步是岸边,往前走一步可能就是深渊,它就是抚仙湖。

每年都有游客被其「断崖式水位」吞噬的新闻曝出。30多年前,有潜水爱好者在湖中发现了庞大的水下古城,有人称这是另一个失落的亚特兰蒂斯。

可当科考团队和央视架着摄像机直播水下考古时,直播信号却突然中断,此后不久,抚仙湖的考古活动就莫名陷入了停滞期,有人说,是专家们在水下看到了不该看到的东西。

直到2020年,网友王先生在抚仙湖潜水后,把这样一张人俑的照片PO到了微博上,「云南抚仙湖有多神秘」的话题再次冲上了热搜。

虽然后来王先生也表示,他经常在抚仙湖潜水,这人俑应该是近期渔民或者周围的潜店放下去的,但「抚仙湖里不简单」几乎是每一个云南人的共识。

这个水深达到了55层楼高的湖泊里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来聊聊这背后的故事。

1986年

1986年8月的一天清晨,生活在抚仙湖西岸牛魔村的渔民刘权像往常一样下湖打鱼。收网时,刘权发现今天的网非常沉,不由地心想,难道是打到了大鱼?

然而当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渔网拖到甲板上后,却被网中的东西吓得连连后退,这哪里是鱼,分明是一个人的遗体。

但遗体的样子却非常诡异:没有四肢,但身体躯干保存完好,周身包裹着一层石灰一样的硬邦邦物质,呈粉白色,就像现在的石棉瓦。

事情很快惊动了当地警方。经调查,警方确认这是几十年前落水的一位村民。可都几十年了,为何村民的遗体会在水下保存完好呢?

有专家猜测,可能是因为村民落水后,就掉了湖水很深的位置,水中矿物质在遗体周围发生了化学变化,导致遗体被钙化,形成了木乃伊般的模样。

这起事件让当地村民想起了一个在抚仙湖边流传了很久的传说,说抚仙湖底有一个尸阵,落水的人们会像活人一样站立在水下,男人呈前倾的姿态,女人则向后仰。

更有传言说,这些人其实都还活着,只不过从此生活在水下城市了。天气晴朗时,还能看到他们从水中出来,上街买菜,总之传得是神乎其神。

但传闻终究是传闻,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抚仙湖底尸阵的照片也都是AI合成的,不过有一点毋庸置疑,在中国众多湖泊中,抚仙湖算得上是最特别的一个了。

抚仙湖位于云南省中部的玉溪市境内,位于澄江、江川、华宁三县间,距离云南省会昆明市60公里,总体形状象葫芦,长轴呈南北向,北部宽敞,南部狭窄。

抚仙湖的面积是212平方公里,算不上特别大的湖泊,因为在中国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湖泊就有11个,但抚仙湖却是中国淡水蓄水量最大的湖泊。

中国境内有1594个淡水湖,而抚仙湖这一个湖泊就占了全国的淡水湖泊储水量总量的1/10,原因是抚仙湖实在是太深了。

它最深处的水深达到了158.9米,平均水深95.2米,且水域情况相当复杂。抚仙湖内存在着三级大台阶式的陡崖,每一层大型陡崖都是几乎垂直的深入到地下。

50米深的这一层是这样很窄的一个条带,仅仅只占了湖面面积的10%;50米到100米的深度,占了湖面面积的30%,剩下的60%几乎全部是水深超过100米的区域。

抚仙湖的四周是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山峰,岸边随处可见高大的断崖,这些断崖诉说着抚仙湖离奇的身世。

在湖泊学中,抚仙湖这样的湖泊被称为「构造断陷湖盆」,简称「断陷湖」,这是由于地质运动使山体发生走滑断裂后,局部塌陷形成了巨大盆地,盆地逐渐注满水后,便有了今天气势磅礴的抚仙湖。

断陷湖周围常常地震频发,地质活动频繁。

《玉溪市地震志》中记载,从明朝中期以来的500年里,抚仙湖周遭共发生过31次破坏型地震,最大的震级有8级左右,这还不算地震以后的余震。

而抚仙湖形成的历史可不止500年。根据地质和湖泊专家的研究结果,抚仙湖形成的历史至少有300多万年了。

在这300多万年里,发生过多少次山崩地裂的灾难,有多少地面城市葬身湖底,谁也不知道。

所以抚仙湖周边村落一直流行着这么一首民谣:抚仙湖水清汪汪,百米水下放金光,阿妹快看古滇国,400里湖底有国王。1992年,生活在这里的潜水专家耿卫发现了湖中的秘密。

1992年:发现水下城市

耿卫从小在抚仙湖边长大,20岁那年成为了一名职业潜水员。一次,他在抚仙湖潜水时,由于贪恋湖底美景,突然发现氧气瓶的氧气已不足,他奋力摆动双脚浮出水面,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一条巨大的鱼,竖直往上游。

《澄江府志》中有这样的记载,说在抚仙湖中,有物如马状,浑身洁白,背负红斑,丈尺许,时出游水面,迅速如飞,见者屡获吉应。

意思就是在抚仙湖中有身形巨大的水中生物,偶尔会跃出水面,见者都会交好运。

江西卫视的一档探秘节目中后来揭秘说,耿卫见到的巨型鱼可能是淡水中的巨物---大青鱼,鱼的身长可达2米,重达100多斤。巨型生物的谜团是解开了,但更大的谜团还在后面。

1992年5月2日,耿卫潜游至抚仙湖东北面水域时,发现了很多长满水垢和青苔的石条,这些石条很规整,棱角明显,一看就是人工打磨出来的。

耿卫潜水这么多年来,从未在水下见过这样的石条。在随后的几次探险中,耿卫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这样的石条,规模之大,令人震惊。

此后几年,耿卫开始针对性地对抚仙湖东北水域进行潜水考察,还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潜水员组成了一个探险小队。

他们甚至借来了专业的声纳仪器,绘制了一张抚仙湖东北面水域的水下遗迹分布图,把水域分成了12个区域,进行拉网考察。

在其中一个区域,40米深的地方,耿卫发现了9根规则排列的木桩。

他本来想带些样本上岸研究的,但是由于木桩在水中浸泡太久,耿卫的手刚一触及木桩,木桩就像浮泥一样随水飘走了。

耿卫猜测这些水下木桩会不会是古人干栏式建筑的呢?很快,接下来的潜水探测印证了耿卫的猜想。

他们在一些石条上发现了圆形孔洞,把这些孔洞连接起来,居然形成了一个规则的长方形,很像干栏式建筑的的基底。

上个世纪90年代,耿卫和他的探险小队共潜入抚仙湖中38次。一开始,他们只是用文字的形式,写下潜水日志,后来,向朋友借到了数码摄像机,带至水下拍摄。

2000年的时候,耿卫将这些年来积攒的资料、照片和视频进行了整理,然后以报告的形式,递交给了云南省相关部门和专家。

2000年11月13日,云南《春城晚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抚仙湖里有古城》的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报道中,耿卫被称为了「抚仙湖水下古城的发现者」。

接下来,2001年和2006年,国家权威考古专家和湖泊专家携带专业设备,对抚仙湖进行了2次探秘。

2001年:第一次科考

2001年6月3日,央视近70名工作人员齐聚抚仙湖畔,这是中国电视史上首次尝试水下考古直播。

直播动用了大小船只10余艘,参与其中的考古和湖泊专家近10名。

用于考古的潜器是白色的「鱼鹰一号」,重达14吨,考古人员在里面可以通过潜器上配备的水下探测系统和声纳系统进行探测。

6月3日上午8:18分,潜水队员们离开考古船,潜入湖中。他们有的负责拍摄,有的负责取样,有的负责测量。

然而,上午10:30分时,进行了168分钟的直播戛然而止。事后,有报道称,直播停止的原因是遇到了水下事故,险些给水下考古工作者带来生命危险。

也有说法是原计划的直播时长是120分钟,但由于收视率太高,央视临时决定追加了一些时长,进行到168分钟时,考虑到后面的栏目安排,不得不中断直播。

但最广为流传的说法还是考古队在水下看到了不方便公开的东西。

如今完整的直播视频已经找不到了,但网络上依然有当年那场划时代直播留下的种种痕迹,比如铺天盖地的报道。

据央视统计,2001年的那次水下考古直播创下了36%的奇高收视率,但相比收视率,那次考古的关键性发现并不多。

根据当时的新闻报道,考古工作者从水中打捞出了一些巨型石块,其中一块1.8米长的青石板上刻有龙的浮雕。

头上长角,但没有爪子,身上也没有鳞片,从画风格来看,应该是秦代以前龙的造型。

在两块青石板间的黏合物中,考古专家还发现了一枚贝壳。应该是遗迹沉入水中后,贝壳附着在了建筑体上,所以可以判断贝壳的的年代要晚于古遗址的建筑年代。

后来的炭14检测显示这枚贝壳距今大约有1750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古遗迹一定是在这之前就沉入湖中了。

专家称,耿卫发现的抚仙湖水下的古遗址,可能是一座城镇,也可能是一个大村落。

可古遗址的全貌是怎样的?面积有多大?是属于什么文明的?这些问题统统没有得到解答,带着疑问,2006年,考古界又组织了另一次抚仙湖科考。

2006年:第二次科考

第二次科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牵头,2006年6月16日,随着巨大的水下摄影机被放入水中,第二次抚仙湖探秘正式开始。

这次,科考队仍然聚焦在耿卫发现水下建筑的抚仙湖东北水域。

很快潜水员就做出了一个发现目标的手势,并且指向了一块突出的石头。石头上雕刻着一张略显狰狞的人脸,眼睛细长,嘴巴里有锯齿状的牙齿。

专家推测这张人脸应该是祭祀雕刻的一种,雕刻人脸的巨石是一个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大型祭台的一部分。

祭台残高19米,一条底边长90米,共有5级台阶,每一层都由石材建成,如今常被称为「抚仙湖水下大金字塔」。

第一层台阶的石条上,发现了人工刻凿的符号、几何形图案、人面纹图像和排列整齐有序的一些圆形石孔。

不仅如此,祭台周边还大大小小分布着十多个建筑废墟,绵延在2.4平方公里的水域中,这比掩埋在火山灰里的「庞贝古城」还大出2倍多。

那么抚仙湖水下的这些遗迹究竟是哪一时期的文明留下的呢?

起初,有专家推测,这可能是曾经在云南境内神秘消失的古城俞元。西汉王朝在抚仙湖一带设立了俞元城,《地理志》记载,抚仙湖在俞元城的南面。

但隋唐之后的史料中,俞元城就像被抹去了一样,再也没有任何记载了。澄江当地一直有这样的传说「俞元古城沉到了湖底。」

可细细推敲后,很快有人发现,抚仙湖水下遗迹是俞元城的说法根本无法成立。

因为唐朝史料中还有关于俞元古城的记载,唐朝距今有1300多年,也就是说,那时候俞元古城还是存在于世间的。

而刚才我们提到,专家通过对附着在抚仙湖水下遗迹上的贝壳进行碳十四测定,确认水下建筑距今至少1750年。

2001年第一次科考时,专家们发现的龙型浮雕甚至表明建筑是秦代之前建造的。

由此引出了关于水下建筑的第二种猜测,古滇国国都。

神秘的古滇国

古滇国是古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几大古国之一,出现于战国初期,在云南历史上大约存在了500年,后于西汉初年神秘消失。

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了他统一天下的最后一个障碍,齐国。自此中国历史上,长达1800年的封邦建国制度结束。

诸侯国分立的现象,再也不是历史的主流。六国灭亡之后,天下收归一统。

原来的六国贵族,都失去了原有的权势,但,也不尽然。《史记》记载「秦灭诸侯,唯楚苗裔尚有滇王。」

意思是,秦朝将西周分封的诸侯都灭掉了,只有楚王室的后裔中,还有一位滇王。

「滇」就是今天云南的简称,这个名字源于位于昆明的湖泊滇池,而滇池与抚仙湖之间只相隔30公里。

早在公元前4世纪末,楚国国君楚顷襄王欲向西南方向开疆拓土。

楚国大将庄蹻率大军沿长江而下,将巴、黔中以西的地区都收归楚国的领土范围,一路打到今天的滇池、抚仙湖附近。

相比于沿途的崇山峻岭,滇池周边地方都极其富饶。公元前277年,庄蹻本打算原路返回楚国。但这时,秦国的兼并战争已经打到了西南。巫郡、黔中地区,已经被秦军攻下。

庄蹻班师无路、归家无门,无奈之下,干脆留在了云南,依靠着从楚国带来的大军,在这天高皇帝远的滇池之畔当起了土皇帝。自此在西南边陲,出现了一个「滇国」。

由于西南群山的屏障,中原政权一直以来都对滇国知之甚少。关于滇国,最著名的典故,要数滇王对汉使臣的那句「汉孰与我大?」。

滇国诞生100多年后,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途径滇国时,由于彼时的滇王尝羌已经对中原感到很陌生了,便对张骞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汉朝与我的滇国相比,哪一个更大呢?」

后来,张骞一行人又去了夜郞国,夜郎国王问了同一问题,世人只知「夜郎自大」的成语,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是滇王发问在前。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就在这之后不久,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灭了劳浸、靡莫,大军逼近滇国。

由于滇王尝羌开始就对汉朝怀有善意,因此没有被诛杀,他带领子民归顺了汉朝。

汉武帝把滇国设置为益州郡,赐予了尝羌「滇王王印」,让他继续管理他的子民。可离奇的是,此后滇王连同他的子民就从历史上销声匿迹了。

以至于后世甚至怀疑,根本没有什么古滇国,它只是夜郞国的别名,是司马迁误记了。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滇国太小,文化不发达,所以没有记录价值。

但1955年的一项考古发现,让这些怀疑的声音都消失了。

那一年,考古专家在云南昆明市晋宁区石寨山发现了一片古墓群。此后的40多年间,古墓群经历了五次发掘,出土了战国至汉代的古墓86座。

考古人员在6号墓中发现一枚完好的金质印章,印面2.4厘米见方,通高1.8厘米,印钮为蛇形,上面用阴刻篆体刻着「滇王之印」四个字。

这枚印鉴的出土证明了司马迁并没有误记,古滇国确实存在,石寨山遗址也被认定为滇王及其亲族墓地。

随后,石寨山遗址附近的天子庙古墓群、昆明羊甫头墓地、抚仙湖畔的李家山古墓群等遗址也陆续被发现,它们都属于古滇国文化。

这些遗址中共出土了超过1.5万件青铜器, 有戈、矛、剑、钺等兵器;也有锄、铲、镰、锥等生产工具;还有铜鼓、编钟、葫芦笙等乐器,以及贮贝器、扣饰等生活用品。

这些青铜器铸造精良,种类繁多,说明古滇国并非蛮荒不开化的国度。和三星堆的古蜀文化一样,古滇国也没有文字,但丰富的青铜器就像是他们给后人留下的无字史书。

在古滇文明中,有一种独特的青铜器,贮贝器,就是用来贮藏海贝的容器,有点像今天的攒钱罐,要知道海贝在当时可是来自异域的珍品,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古滇人贮贝器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那就是顶部,也就是盖子上,有圆雕的立体人像和动物像构筑的群雕组合,表现战争、祭祀、狩猎、放牧、歌舞、纺织等场面性内容。

这一特征在华北、中原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中找不到渊源,却与三星堆的铜神坛、铜神树有相似之处。

这是石寨山遗址出土的古滇人诅盟场面贮贝器;这是「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这是「战争场面叠鼓贮贝器」。

而这是三星堆八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坛」,展现了古蜀人的祭祀场景。

无论是工艺叙事,还是高鼻梁等人物面相特征,古滇明文与古蜀文明都有相似之处,但两大文明之间却相隔了近1000年。

所以有人说,也许古滇人就是古蜀王国的遗民,古蜀国灭亡后,他们沿着几条路线迁徙,其中的一支一路南下到达了今天的滇池、抚仙湖一带。

那么古滇人后来又去了哪儿呢?主流学者会告诉你,随着中原王朝越来越强大,古滇文明逐渐衰弱,就这样融入到中原文明当中去了。

但云南当地人更相信另一种说法:古滇人擅长巫蛊之术,他们掌握着上天入地的法门,在一次地震中,他们的都城沉入了抚仙湖中,此后他们就像消失的亚特兰蒂斯人一样,隐居到了地心世界。

不信你去看看抚仙湖中的水下城市,地心世界的入口也许就在158米深的湖水中央。这就是当地民谣「阿妹快看古滇国,400里湖底有国王」的由来。

我再来跟大家说一组更惊奇的数据吧。刚才我们提到,2006年,科考队测算出的抚仙湖水下祭台的面积是3000平方米,但这个面积仅占抚仙湖总面积的20万分之一。

祭台周边建筑废墟所绵延的水域,2.4平方公里,也只占抚仙湖面积的1%。祭台所在的位置是在东北角40-50米深处,也就是在抚仙湖深度最浅的那一层带状台阶上。很难想象,抚仙湖水面底下究竟还有多少秘密等待人们去破解。

2011年:第三次科考

2011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研究员潘继征带领团队,对抚仙湖进行了第三次科考。

这一次,他们把目光聚焦在了湖泊的最深点。他们乘坐快艇来到了湖泊北侧,在湖面上几经测量,寻找湖泊南北轴和东西轴的交汇处,那里应该就是断陷湖的最深处。

冬春季节,抚仙湖上盛行西南风,又由于抚仙湖是夹在南北走向的裂谷中的,风被两旁的山体挤压着涌向湖面,导致潘继征乘坐的船只剧烈晃动。

但几个小时后,他们还是成功定位到了最深点。随后,潘继征往水下放入了「水质剖面探测仪」,仪器上有多个探头,每一个探头每一秒钟会采集一个数据。

最终,他们收集到了901个有效数据,仪器最深到达了水下152米。数据显示在这个位置,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依旧有3.8毫克每升,这在淡水湖泊中非常罕见。

要知道一些湖泊中,水下几米的深度,溶解氧的含量就接近于0了。有氧气就很可能有生物,但抚仙湖水下150多米的地方究竟生活着什么,还要等待科学家的进一步考察了。

帽天山

位于抚仙湖东北角10公里处有一座叫做「帽天山」的山峰,这是另一个巨大的科学宝藏。因山形像顶草帽,远看像顶着天一样,帽天山故而得名。

1984年7月1日,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教授侯先光到帽天山考察,他手拿一把小镐在一块岩壁上敲了一下,一块硬币大小的白印状化石出现在他眼前。

侯教授惊呆了,因为他一眼就认出了这是纳罗虫化石,这可是5亿年前的东西啊。

是侯教授的这一榔头敲了帽天山的神秘面纱,如今帽天山被誉为「世界古生物的圣地」,这里是澳大利亚南部埃迪卡拉山区和加拿大落基山脉之后,世界第三个寒武纪化石地。

帽天山上遍布着层层叠叠的泥岩,泥岩是沉积岩的一种,1cm厚的泥岩记录的是100年左右的历史。

而抚仙湖畔的这座山峰上沉积的厚厚泥岩的年龄可以追溯到5.41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

寒武纪在长达38亿年的地球生命演化史上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它用短短500万年就奠定了所有现代动物的基础,绝大多数的动物的「门」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帽天山上的这些泥岩震惊了考古界,因为现在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都可以在帽天山上找到远祖,还有一些已经灭绝的动物远祖。

帽天山动物化石群中有一些是世界上从未发现和报道过的,被发现后,就以发现地命了名,比如抚仙湖虫、帽天山虫、跨马虫、云南虫、尖峰虫等等。

而300多万年以前,抚仙湖和帽天山是连为一体的,是地质运动导致了抚仙湖地层的陷落,那里的化石自然也跟着沉入了水底。

不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湖底淤泥中的化石没有没有重见天日的一天。抚仙湖流域还有很多难得一见的奇观。

比如在连接抚仙湖和星云湖的玉带河中部岸边有一块巨石,名叫「界鱼石」,抚仙湖的抗浪鱼和星云湖的大头鱼,游到此处各自回头,形成了有名的「两湖相交,鱼不往来」的奇观。

经科学勘察,主要原因是两湖的水温、水深和营养环境都不相同,两湖中的鱼生活习性也不同,这才导致了这种现象。

还有抚仙湖青鱼阵。自古抚仙湖就有「青鱼集阵拜龙王」的传说,但凡见过青鱼阵的人都会为它的壮观和神秘而津津乐道。

上千条青鱼在大鱼的引领下,排成鱼阵,时而呈「一」字形,时而绕成圆圈,宛若水中芭蕾。

然而,抚仙湖的科考活动似乎在十几年前就停止了,此后网上再鲜有关于抚仙湖科考成果的报道。

有人说这是因为目前考古技术有限,水下作业非常困难,搞不好会破坏遗迹和抚仙湖的水下环境,所以考古就停止了。

也有人说,20多年前央视的那次直播就是为了收视率的作秀,无论古滇国国都,还是俞元城,他们建筑结构都应为土木结构,而抚仙湖水下古建筑群结构却以石块为主。

但无论如何,300多万年来抚仙湖水下藏着无数秘密是不争的事实,这些秘密就在那里,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联系小乌 | 加入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Xiaowu |Sitemap

GMT+8, 2025-1-22 09:59 , Processed in 0.050248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Copyright © 2022 脑洞乌托邦.MYSTERY STORIES TV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