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立即注册

游客您好!登录后享受更多精彩

开启左侧

鲁迅的文章退出教材引热议,同样是批判,为何鲁迅让人醍醐灌顶?

[复制链接]
脑洞乌托邦 发表于 2023-6-15 14: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鲁迅_脑洞乌托邦 小乌 Xiaowu Mystery Stories.jpg
每个在中国上过学的人,学生时代可能都经历过三怕:
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但凡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大概都能背出来一两句鲁迅的文章。
点击此处观看完整视频(温馨提示:中国大陆用户需要梯子才能访问)
2010年9月,一则鲁迅文章被移除教科书的新闻引发了舆论海啸。
编剧刘毅在其微博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
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语文教材的课文,
其中鲁迅的《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多篇作品赫然在列。
刘毅将这一事件戏称为「鲁迅大撤退」。
我不知道大家对此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就我个人而言,
我觉得鲁迅的部分文章被移除教科书也许是件好事,
毕竟不用再背那么多晦涩难懂的课文了嘛,
绝大多数小学生和初中生其实是无法真正理解鲁迅文章的内涵的。
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就曾经说过,他小时候最讨厌作家就是鲁迅。
那是不是说鲁迅的文章放在今天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呢?
恰恰相反,当今社会的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再读一遍鲁迅。
而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可能也是突然读懂了鲁迅。
1996年,一位导演想把鲁迅的小说改编成电影,
就找到了余华,请他帮忙策划,并承诺将重金酬谢。
当时的余华虽然小有名气,但也常常囊中羞涩,于是就应了下来。
当晚他便重新拾起了那些让他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的鲁迅的作品。
第一篇读的是《狂人日记》,里面有句话是「要不,赵家的狗为何看了我一眼。」
读到这儿,余华一惊,心想这个鲁迅有点厉害,
他只用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物精神失常了。
很多没有天赋的作家想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精神失常,
费力写了几万字,人物仍然很正常。
那晚,当读完《孔乙己》后,余华给导演打去了电话说
「不要糟蹋鲁迅了,这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第二天余华就去书店买来了《鲁迅全集》。
那个夜晚,对余华而言,鲁迅从一个词汇变为了一个作家。
金庸曾说过,中国文人提到鲁迅时,通常称之为「鲁迅先生」,
而不像对茅盾、巴金、沈从文、老舍、冰心等人那样直呼其名,
可见鲁迅在文学界的特殊地位。
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太宰治都是鲁迅的粉丝。
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Fredric Jameson詹明信
曾谴责西方学界无视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是一种耻辱。
鲁迅的一生究竟经历了什么,何以被各国大咖追捧?
今天我们来聊聊鲁迅其人和他的民族魂。
朝花夕拾
鲁迅,本名周树人,清光绪七年,
公元188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的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祖父周福清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后来花钱捐了个从七品的内阁中书。
鲁迅的父亲名叫周伯宜,母亲名名叫鲁瑞。
鲁瑞出生于一个举人家庭,哥哥弟弟也全都是秀才。
她从小便看过《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
还倡导过反缠足运动,算得上是当时少有的新时代女性。
鲁迅的父母婚后共生下了5个孩子,四男一女。
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年幼时不幸夭折了。
只留下了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
周树人也就是鲁迅,算是长子。
童年的鲁迅最喜欢的就是绘本,
后来家里长辈送了他一本二十四孝图。
这本书收录了24个关于孝道的故事,是封建社会的儿童必读绘本,
但就是这本绘本,让鲁迅对旧社会的愚孝产生了反感。
我们先看看这里面的几则小故事。
「子路负米」,讲的就是子路为了让父母吃到米,
跑到百里之外去买,然后背回来。
「黄香扇枕」,讲的是黄香天热的时候用扇子把床枕扇凉,
天冷的时候用身体把被褥暖热,再让自己父亲去睡。
这些都还问题不大,但接下来的「卧冰求鲤」就有点扯了。
说的是对王祥很坏的继母生病了想吃鲤鱼,但是天冷河水结冰了。
王祥就赤身卧在冰上。
冰忽然化开了,两条鲤鱼蹦了出来。
最恐怖的是「郭巨埋儿」。
郭巨家原本很有钱,但老爸死后把家产分给了两个弟弟,郭巨一分钱没有得到。
不过,他却非常孝顺独,独自供养老母。
这个老母亲又非常疼爱郭巨的儿子,
自己舍不得吃饭,也要把好吃的留给孙子吃。
郭巨觉得长此以往母亲的健康会受到影响,就和妻子商量说:
儿子死了可以再生,妈妈没了就没法复活了,
不如把儿子埋了节省粮食供养母亲吧。妻子欣然同意。
有没有一种恐怖片的既视感?
就在两人挖坑的时候,天降异象,坑里突然出现了一把黄金斧子,
上面刻字「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于是郭巨夫妻拿了黄金,回家孝顺了父母又养活了孩儿。
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收录了一篇题为《二十四孝图》的散文,
写的非常幽默,阴阳怪气地批判了绘本中的很多经典故事。
鲁迅说,小时候他也是立志要做一个孝子的,
可看了绘本才知道,这真是痴心妄想了,孝顺原来这么难。
鲁迅说,我家乡的气候倒是温和,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
可即使孩子的重量再怎么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
鲤鱼还不及游过来,孩子就性命堪忧了。
还有郭巨的儿子也实在值得同情,
他被抱在母亲的胳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
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釜,这才觉得轻松。
然而我也已经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害怕我的父亲去做孝子了。
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
倘使我的父亲竞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鲁迅不孝,
其实鲁迅批判的只是肉麻虚伪的愚孝,那是封建糟粕。
鲁迅本人也是很孝顺的,父亲去世后,他无微不至地照顾母亲。
甚至为了让母亲高兴,娶了他不爱的女人,痛苦一生,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说,家景正在坏下去,
是因为1893年,鲁迅12岁时,周家发生了一件大事。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屡试不第,到了33岁还是一名秀才。
祖父周福清很为儿子的前途担忧,
心急之下走起了旁门左道,贿赂了考官。
不料事情败露,被革职下狱,判了「斩监候」。
斩监候一年一审,皇上的朱笔圈在哪个犯人姓名上,哪个犯人就要掉脑袋。
为了让周福清得以活命,周家每年要花费大笔资金疏通官府,从此家道中落。
周福清被关了8年,直到八国联军侵华后才得以释放。
祸不单行,舞弊案事发后第二年,鲁迅的父亲也患上了重病。
13岁的鲁迅每天穿梭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这段经历被鲁迅写在了散文《父亲的病》里。
根据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所说,父亲得的是肺结核。
但如今不少医学家认为,根据鲁迅描述的症状,
他父亲得的应该是肝硬化腹水。
不过不管怎么样,鲁迅的父亲于1896年去世,
从此鲁迅这一房在周家失去了依靠。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从小就读的私塾「三味书屋」,
来到了南京,入读「江南水师学堂」。
这是一所在洋务运动中开办的军事学校,专门培养海军人才。
不过,学洋务在当时是深受歧视的,
被认为是走投无路的人把灵魂出卖给鬼子的行为。
就连一向开明的鲁迅的母亲,听到儿子要去学洋务,也是嚎啕大哭。
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只待了几个月的时间,
就转入了同样在南京的矿务铁路学堂。
这所学校主要教授的课程是矿务采煤,这让鲁迅感到非常新鲜。
在校三年期间,鲁迅学习了《矿学》、《地质学》、
《测算学》和《测图学》等课程,还掌握了德语,
并自学了《化学卫生论》等西方医学知识。
1902年1月,鲁迅以第三名的成绩从矿务铁路学堂毕业,
获得了金质奖章,还拿到了公派赴日留学的名额。
1902年2月,鲁迅漂洋过海踏上了日本的土地。
留学日本
1902年4月,鲁迅和一群中国学生进入了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和基础科目。
同时,在东京积极参与浙江同乡会的革命救国活动。
1903年,鲁迅在东京剪掉了辫子,
以示对清政府的抗争,并照相留念、明志。
1904年,鲁迅从弘文学院毕业。
按照清政府的指令,鲁迅的升学方向本应该是
东京帝国大学的采矿冶金系,但鲁迅却选择了弃矿学医。
一方面,父亲的去世一直是鲁迅心中的结,
他想要学成回国后,救治像父亲那样被耽误的病人。
另一方面,鲁迅对东京的其他中国留学生感到失望。
鲁迅留学日本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逐渐强盛,
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中国留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
很多留学生又偏偏那样不争气。
鲁迅看到有的学生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
有的不遵守客店里排队洗澡的规矩,抢先钻进洗澡间,把水溅得四处都是。
一面是日本人轻蔑的眼光,一面是同胞不成器的丑态。
鲁迅忍不住感叹说:
「一个人乏到了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也就难保别人不来打你的嘴巴。」
1904年9月,鲁迅离开东京,
来到了地处日本东北部的偏僻小城仙台,入读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这所学校是日本东北帝国大学医学部的前身。
鲁迅是这所学校的首位中国留学生。
不仅免试免学费,学校还帮忙安排了住处。
在这里鲁迅遇到了恩师藤野先生。
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中,是这样描述这位恩师的:
「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藤野先生当时上的是解剖课,
他对班上这个唯一的留学生鲁迅非常友好,
甚至会将鲁迅抄录的课堂讲义单独收去,并做了详细的批注。
鲁迅《藤野先生》一文中这样写到: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
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
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鲁迅在仙台求学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
每天的饭食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还要忍受来自周围日本同学的白眼。
藤野先生后来写了一篇题为《谨忆周树人君》的文章,
文中说到「那时社会上有很多日本人把中国人骂为‘梳辫子和尚’。
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
学习方面鲁迅自谦地说「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
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这一句「没有落第」背后包含了多少心酸苦楚可能只有鲁迅自己知道了。
藤野先生在他的那篇文章中说:「周君上课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
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
在仙台,因为只有周君一个中国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
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
那一时期,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种种照顾,就犹如一道光,
照亮了在异国他乡备受冷遇的鲁迅的世界。
弃医从文
1906年的一天,仙台医专的一堂微生物课的课余时间,
老师照例放了些风景或时事的幻灯片给学生们看。
当时正当日俄战争,有关战事的画片自然较多。
鲁迅突然在画片上看到了许多中国人的脸庞。
一个被绑在中间,其他人站在周围。
被绑着的那个中国人在战争中给俄国人做了侦探,
被日军捕获了,日军要将他枪毙示众。
围观的是一群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同胞。
课堂上,看幻灯片的还有一个鲁迅。
班上的日本同学在欢呼鼓掌,大喊「万岁」,这一声在鲁迅听来特别刺耳。
他对当时在东京学习的挚友许寿裳说
「我决计要学文艺了。中国的呆子,坏呆子,岂是医学所能治疗的么?」
这就是让鲁迅弃医从文的幻灯片事件。
在《呐喊》自序中,他还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从那一回幻灯片放映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
鲁迅要投身去关注的是中国人的「精神」。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
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而要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文艺运动了。
1906年3月,大二的鲁迅办理了退学。
不久后接到了母亲发来的「母病速归」的电报。
鲁迅匆匆回国探望,不料一进家门,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
被逼娶妻
1906年农历6月初6的周家大院张灯结彩。
回国后的鲁迅发现母亲并非生病,先是松了一口气,
可再定睛一看,家里装扮喜庆,房屋已重新修缮过了,家具全新。
这才反应过来,母亲的那份电报是骗他回来结婚的。
鲁迅几乎是被按着戴上了红缨大帽,帽子下来还压了一条假辫子。
女方名叫朱安,有着三寸金莲小脚,
成亲这天却特意穿了大一号的鞋子,假装是大脚。
花轿进门,轿帘掀起,新娘朱安下轿的一瞬间,鞋子掉落,
朱安的一生,也随之坠落了。
朱安比鲁迅大两岁,出生于绍兴府山阴县丁家弄的朱家台门。
和周家一样,朱家也是当地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祖上曾在扬州府做过官,
并收养了后来的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曾祖父余子擎qíng,余氏子嗣自此改姓朱。
这么算来,朱安也算是朱自清的远房姑母。
周、朱两家缔结婚约的时间大概是1899年。
那时,鲁迅刚去南京读书。
鲁迅的母亲鲁瑞丧夫不久,小儿子又夭折了。
朱家的一位少奶奶和鲁瑞走的很近,
经常约鲁瑞看戏,打麻将,给了她不少安慰。
正是在这段时间,鲁瑞为儿子相中了丁家弄朱家台门的安姑娘。
朱安生得远算不上天生丽质,不过鲁迅也不是在乎外表的人。
真正让鲁迅感到抵触的是朱安的内在。
虽生在大户人家,但朱安目不识丁,
从小被长辈灌输最多的就是《女儿经》:
「女儿经,仔细听,早早起,出闺门,烧茶汤,敬双亲,
勤梳洗,爱干净,学针线,莫懒身,父母骂,莫作声」。
朱安5岁的时候,族中妇女就开始为她缠足了,为的是她将来能嫁一户好人家。
却没有想到,这双小脚有一天会变得不合时宜。
常年在外读书,接触了那么多新思想的鲁迅,和朱安没有半点共同语言。
裹小脚、不识字、包办婚姻这一切都是鲁迅厌恶的东西。
1903年夏天,鲁迅也曾回国探亲,但拒绝完婚。
后来又从日本寄信回来,提出要朱家姑娘另嫁他人。
母亲鲁瑞却说,这婚事原是她求亲求来的,
不能退聘,悔婚对周、朱两家名誉都不好。
鲁迅也知道,按照旧习俗,定了亲的女子如果被夫家退婚,
这辈子都会被笑话,根本不可能再有人要。
作为让步,鲁迅又提出希望女方放足、进学堂。
这是为了缩短他们之间的思想差距。
可这一要求被保守的朱家拒绝了。
1906年,朱安已经28岁了。
绍兴一向有「养女不过二十六」的规矩,鲁瑞只能将儿子骗了回来。
而对于朱安而言,从1899年与周家少爷订婚,
到二人举行结婚仪式,她苦等了7年。
鲁迅对这这桩婚事的态度,她不可能不知道。
但从小接受的女德教育,让她从订婚的那一刻起,就下了决心,
生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
根据周家的佣工王鹤照回忆,大婚后第二天,鲁迅就住进了书房。
四五天后,返回了日本,
这次还带上了同样取得公派留学资格的弟弟周作人。
朱安又陷入了漫长的等待。
其实鲁迅能答应这桩婚事,自始至终,都是出于对母亲的孝敬与尊重。
对外,他从来不愿谈及这段婚姻,只对好友许寿裳说过
「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返回日本后,鲁迅先去了仙台,
把学籍从仙台医专转到了东京独逸语学会下属的德语学校。
去东京前,鲁迅向藤野先生辞了行,
告知他自己以后不学医了,而且会离开仙台。
告别藤野先生
鲁迅看着藤野先生与自己告别时神情哀伤,
只好撒谎说自己要去研究生物学,
从先生那儿学到的东西还是会派上用场的。
藤野先生叹息说,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在生物学上并没有用武之地。
临别时,藤野先生送给鲁迅一张自己的照片,背面写着「惜别」二字。
鲁迅当时没有合适的照片回赠,便说日后照了会寄给藤野先生,
还说会时时通信告知先生自己的状况。
然而鲁迅这一走,照片没寄,信也不见一封。
对此,鲁迅自己的解释是:
「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
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
鲁迅所谓的「状况无聊」其实就是状况糟糕。
离开仙台,回到东京后,鲁迅和弟弟周作人、
好友许寿裳、袁文薮sǒu、苏曼殊等人,
花了极大的精力尝试创办文艺杂志《新生》,欲借此鼓吹新文学革命。
可临印制前,杂志出资人突然不见了踪影,
原本答应写稿的几个作者也联系不上了。
几个人长时间的努力,就这样化为泡影。
那些年里,愤青周树人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四处碰壁。
1909年8月,旅日7年的鲁迅决定从东京回国。
关于回国的原因,后来鲁迅透露说,
因为弟弟周作人娶了日本女子羽太信子,在日本成了家,
并且还想继续深造,鲁迅需要回国谋职,为弟弟提供经济上的支持。
回国后,恩师藤野先生的照片一直被鲁迅挂在书房的墙壁上。
每当夜间疲倦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先生黑瘦的面貌,
鲁迅顿时就觉得勇气增加了。
后来鲁迅成为了大文豪,他也再不怕自己的状况会让藤野先生失望了,
于是开始托人四处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
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生增田涉来上海留学,
研究中国文学,拜了鲁迅为师。
鲁迅教学生一向用心,对这个日本留学生更是格外照顾,
一如恩师藤野先生当年的风范。
1934年,增田涉和另一位日本诗人佐藤春夫
想要翻译一些鲁迅的文章,在日本出版一本文集。
鲁迅说文章你们来选就是了,
只是有一篇《藤野先生》一定要包含在内,
我希望借这个机会,找到藤野先生。
据增田涉回忆,有一次鲁迅拿着藤野先生的照片给他看,
说着:「不知道老师现在状况如何。大概……可能……已经去世了?
不知道他有没有子女,能找到他的子女也好……」
1936 年 末,增田涉终于通过鲁迅的日本同学小林茂雄找到了藤野先生。
他依然健在,并且在家乡福井县本庄村的一家诊所为村民治病,
但此时鲁迅刚过世不久。
其实一年前的1935年,鲁迅和藤野先生是机会见上一面的。
那时《鲁迅选集》刚在日本出版,藤野先生的儿子藤野恒弥在读高中。
有一天老师把藤野恒弥叫了过去,交给他一本书,说:
「这本新出的书,是中国大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散文集,
里面有一篇写的人叫藤野严九郎,跟你父亲的名字一样。
你拿回去问问你父亲是不是他。」
那天61岁的藤野先生读到了鲁迅写的那篇题为《藤野先生》的散文。
文集的卷首印有鲁迅的照片,藤野拿放大镜看了好一会儿,
合上书说「真的是周君啊!」
但藤野先生告诉儿子「写的是我。但是,你不要跟别人说。」
他这样交代儿子是有原因的。
1915 年,仙台医专并入东北帝国大学,
那时大学风气崇洋媚外,藤野先生因为没有留学经历而失业。
后来他尝试去别的学校谋求教授职务,但都被拒绝了。
无奈之下,只能进修了临床外科,
回到家乡,在一家小诊所里,给人看诊。
但彼时的鲁迅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了,
藤野先生审视自己当前的处境,觉得再以师长的身份去见鲁迅,着实不合适了。
说白了,就是有些自卑。
后来,藤野先生从报纸上得知了鲁迅的死讯。
看着报纸上刊登的鲁迅的照片,藤野先生把报纸举过头顶,拜了几拜。
直到1936年底,小林茂雄找到了藤野先生,
他这才知道原来鲁迅不只是把他写进了散文里,
还把他的照片挂在书房,多年来也一直在找他。
1937年,藤野先生写下了《谨忆周树人君》一文,
文中说「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
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会该有多么欢喜啊。
可是现在什么也无济于事了,真是遗憾。」
扯得有点远了,我们把时间线拉回1911年,
看看鲁迅是怎么崛起于文坛的。
民族魂
回国后,鲁迅起初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书。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
几个月后的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从德国留学归来的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出任了中华民国教育部首任总长。
鲁迅也在好友许寿裳的推荐下前往南京教育部任职。
那时候,在蔡元培大刀阔斧的改革下,
新成立不久的教育部一改封建衙门的陋习,气象为之一新。
鲁迅后来回忆说「当时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
只可惜,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
为彻底推翻封建腐朽的清政府,孙中山向袁世凯表示,
只要袁世凯能让清朝皇帝退位,并宣布共和,
「不劳战争,达国民之志愿」,
孙中山就愿意把大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旨,
当晚南京总统府就收到了袁世凯发来的电报。
孙中山信守承诺,次日就在南京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但袁世凯却不愿离开北京。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4月2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迁都北京。
5月,鲁迅与许寿裳共赴北京,
鲁迅上任教育部佥qiān事、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此后,鲁迅做了14年的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公务员。
既未降职,也未升职,不过工资提了两次,
每个月能拿到360块大洋,这着实是笔不菲的薪水。
但鲁迅却日渐对北洋政府感到失望。
1915年,袁世凯复辟想当皇帝。
1916年夏,袁世凯称帝未遂死了。
其后的民国北洋政府,一字并肩,
排列着六位大总统,他们全是原清朝官员。
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虽然被推翻了,
但新政府依然不能给人民带来希望,因为领导班子还是旧人物,
他们各个都想说一不二,人人都想当土皇帝。
1918年,鲁迅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
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狂人日记》,
开创了新文化运动的新纪元。
在此之前,大家写文章用的都是文言文,之、乎、者、也,是必须的。
然而,当时中国的大部分普通百姓都不识字,
更不用提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含义了。
想要对普罗大众进行思想启蒙,就必须要用普通人能听得懂的语言。
这就是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钱玄同、
刘半农等人极力推行白话文的用意。
鲁迅在发表《狂人日记》时,首次用了「鲁迅」这个笔名。
鲁,来自母亲的姓。迅,代表「迅行」。
鲁迅,则有愚鲁而迅行之意。
做学问干事情,天赋不好不要紧,
只要更加勤勉,有朝一日定能收获成效。
鲁迅在《狂人日记》的开端用文言文写了一篇序,
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说有一对兄弟是笔者的中学同学,多年没有联系了,
前段时间听闻其中一个生了大病,笔者正好回乡,就顺道探望他们。
到了才知道病的是弟弟。
哥哥说,弟弟得的是是类似「迫害狂」之类的精神病,
不过现在已经痊愈了,还去某地当官了。
现把弟弟发狂时期的日记拿出,供医学家研究。
一个白话文的小说,为什么要配一个文言文的序呢?鲁迅其实用意极深。
他创造了一个二元对立的、充满张力与撕裂感的世界。
文言文代表的是现实中的黑暗吃人的世界。
白话文代表的是,已经觉醒的狂人的精神世界。
第一篇日记:「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
鲁迅为什么要在正文的开头描写月光呢?
因为西方文化中,月亮象征着邪恶,疯狂,
类似于吸血鬼见到月光会变得更加强大的故事设定。
这也就是狂人看了一眼月亮就疯了的原因。
而在东方文化中,月亮象征着悟道,清醒。
这也是为什么狂人说他已经30年没有见到月亮了,前三十多年全是发昏。
今晚,月光很好,他彻底清醒了。
《狂人日记》中最广为人知的片段出现在第三篇日记中: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全文约4700字。
其中28处提到「吃人」,7处提到「吃我」。
吃人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物理层面的,
统治阶级对底层百姓的压迫,让百姓的生活饱受苦难;
二是封建礼教束缚麻木了人们的思想。
统治者压迫百姓固然有错,可百姓心甘情愿被压迫,
做了奴才还要维护主子,更是荒谬无比。
狂人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
这里代表着鲁迅对彼时社会的看法。
在他眼中,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历史
是没有任何实质性进步的,不过是一种可怕的回旋。
眼下的一切也让人灰心:辛亥革命的成果被窃取,
所谓革命,最后只剩下一地鸡毛,丢掉的不过是一条辫子;
所谓中国觉醒,眼下愚昧民众的劣根性始终无法被剔除。
小说中,狂人的结局则向我们揭示了更大的悲哀。
序言里,鲁迅就说,狂人痊愈了,还去某地当官了。
狂人是这个撕裂的世界中,唯一觉醒的人。
倘若狂人没有被「治愈」,麻木的群众还有可能会被狂人唤醒。
倘若狂人没有被「治愈」,民族的希望还有可能会被狂人照亮。
然而,狂人却向现实妥协了。
我个人认为,《狂人日记》是鲁迅人生中的一个分水岭。
在此之前,他只是一个心灰意冷的教育部小公务员。
在此之后,他迈出了走向伟大革命者的步伐。
此后,他又写出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不朽名篇。
相伴十年
1919年11月,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卖掉了绍兴老宅,
合力购置了北京西城八道湾11号三进的四合院,全家搬迁到北京。
1923年7月,周作人写信与鲁迅绝交。
次年,鲁迅携母亲、朱安从八道湾四合院搬出,
迁至砖塔胡同61号院居住。
关于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失和的原因,
以及周作人后来是如何沦为「文化汉奸」的,
时间关系,在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还是老规矩,会员视频里见吧。
1923年10月,鲁迅受邀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兼课。
一名叫做许广平的女学生,每次上课都坐在第一排,
神情专注地凝视着鲁迅,但鲁迅起初并没有注意到她。
1924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改为
「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简称「女师大」。
新上任的校长杨荫榆,
由于极力维护封建礼教而引起众多进步师生的不满。
1924年11月,女师大爆发了驱杨运动,后来演变为「女师大风潮」。
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是这次学生运动的组织者,
许广平是骨干成员之一。
她们带领女师大学生们向封建礼教、北洋军阀宣战。
1925年3月11日,许广平鼓起勇气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
请教探讨中国女子教育的前途。
鲁迅很快就回了信,在信中称呼许广平「广平兄」用词诚恳,没有一丝一毫的傲慢。
就这样,两人在不断通信中变得亲密起来。
女师大风潮愈演愈烈,刘和珍、许广平等人被学校开除。
校长杨荫榆还打算派军警押送她们回乡。
在旧社会,女学生如果被军警押送回家,
以后在家乡是很难再生存下去的。
无奈之下,几名骨干成员纷纷躲到了北京的亲戚家中。
但许广平举目无亲,关键时刻,鲁迅挺身而出,
让许广平到自己家中避难。
那段时间,许广平对鲁迅的崇拜化作了爱慕。
而鲁迅又怎会看不出这位小姑娘心中的情愫呢?
但彼时鲁迅已经44岁了,许广平只有27岁。
鲁迅家中还有一位目不识丁发妻,他不能休了朱安。
因为休了她,就等于断了她的生路。
可不休妻,在外人眼中,许广平的身份就是「妾」,这对许广平又不公平。
所以面对许广平炙热的告白,鲁迅只能说着「我不配」。
然而,许广平接下来的一句话
却瞬间让鲁迅缴械投降,她说:「神未必这样想」。
这是英国诗人勃朗宁的一首诗的题目。
鲁迅曾经在女师大的课堂上讲过这首诗。
诗中描述了一个年轻女子爱上了一个年长男子,
而男子却因礼教和年龄差距,选择把女子推开。
后来,他们各自找了别的伴侣,却过着没有爱的生活,导致了4个人的悲哀。
用鲁迅曾经讲过的诗歌来回应鲁迅,让鲁迅哑口无言。
1925年11月,鲁迅和许广平确立了恋人关系。
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爆发,刘和珍被残忍杀害。
4月,鲁迅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
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遭到追捕。
1926年8月,鲁迅和许广平同乘火车,双双离开了北京。
不过,鲁迅的目的地是厦门,而许广平的目的地是广州。
鲁迅在厦门大学担任了4个月的文科教授,
随后于1927年1月,来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
此后,开始了与许广平的同居生活。
另一边,朱安还在北京苦守着这段无爱无性的婚姻。
不久后,鲁迅在信中告知母亲和朱安,他与许广平同居的消息。
虽不在意料之外,但朱安还是难免伤心,
她对人说「过去大先生(鲁迅)和我不好,
我想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的。
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
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
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
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
看来我这一辈子只好服侍娘娘一人了,
万一娘娘归了西天,从大先生一向的为人看,我以后的生活他是会管的。」
只可惜谁都没有想到,这大一家子人里,鲁迅竟然是最先走的那个。
1927年4月15日,广州发生了四一五事变。
同年10月,鲁迅和许广平离开广州,搬至上海。
1929年,他们的儿子周海婴出生了。
1936年10月19日,在与许广平相伴十年后,
鲁迅于上海溘然长逝,死因是肺结核。
10月22日,出殡那天,成千上万人从城市不同的角落
汇入了庄严肃穆的万国殡仪馆,大家自发为鲁迅送行。
人群中出现了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叶圣陶、胡愈之等身影。
为鲁迅抬棺的是黄源、巴金、黎烈文、胡风等十六人。
鲁迅的灵柩上覆盖了一面旗帜,
上面写着沈钧儒亲题的「民族魂」三个大字。
众所周知,鲁迅在逝世前不久写的一篇杂文《死》中,
有一段遗嘱,现在读来,仍然不禁让人落泪。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
——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
——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
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
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文中,鲁迅还说,我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
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
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
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这就是鲁迅,一生以笔为刃,以墨为锋。
到死,都不会低头。
不愿丧事铺张,更不会宽恕怨敌。
整份遗嘱没有一个字提到遗产,全在教我们如何做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mel 发表于 2023-7-7 15: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url]双色球开奖网https://1687580.com/view/fcssq/index.html[/url] 教育的人大概都能背出来一两句鲁迅的文章

就郁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联系小乌 | 加入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Xiaowu |Sitemap

GMT+8, 2024-5-12 07:03 , Processed in 0.09055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Copyright © 2022 脑洞乌托邦.MYSTERY STORIES TV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