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显然是针对近些年来闹得轰轰烈烈的黑命贵(Black Lives Matter)黑人运动。
此前,侃爷就多次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对于黑命贵BLM运动的不看好,
认为这场运动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并没有为黑人群体带来平等,
相反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牟取利益提供了契机。
但作为全球最知名的黑人之一,侃爷身穿WLM白命贵T恤的反讽行为仍旧引发了众怒。
10月9日,Kanye再次进入输出模式,这次他踢到了「反犹太」这块铁板。
他在twitter上直言自己对犹太人已经进入了三级死亡戒备状态(death con 3),
还表示黑人也是犹太人的部族之一,
并直接开火「是你们故意挑衅我,并试图禁言任何反对你们主流思想的人」。
这篇万恶之源的推文一石激起千层浪。
10月20日,奋进集团(WME-IME)CEO、犹太背景企业家
阿里·伊曼努埃尔率先开启了对侃爷的攻势,号召其他公司解除与侃爷的合作。
首先割席的是知名潮牌巴黎世家。
紧接着,与侃爷深度合作的adidas也宣布与其终止合同。
好莱坞知名经纪公司CCA(Creative Artists Agency)宣布解除与侃爷的影视合作。
即将开办的体育场大型巡演被取消。
新纪录片的拍摄被无限期搁置。
杜莎夫人蜡像馆将侃爷的蜡像移除,侃爷的Ins和推特也被相继禁言。
反犹太言论风波之下,侃爷财富大幅度缩水,资产从15亿美元暴跌至4亿美元。
从商业到媒体,侃爷几乎被全面封杀了。
天才与疯子的结合体,是全世界对侃爷早就达成一致的看法。
而提到犹太人,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形象往往是「战争的受害者」、
「颠沛流离了2000年的民族」、「团结与坚韧不拔的代名词」等等。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看似孱弱的犹太人也许才是这个世界的真正主宰呢?
今天我们来聊聊犹太人的故事。
石油之王 - 马克.里奇1980 年的某一天,刚刚结束国内动荡的牙买加陷入了石油危机,
国库没钱,库存的石油也要没了。
石油是工业命脉,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亡。
没了石油,工厂就没了动力能源,制造业、运输业、军工业将相继停摆,牙买加看眼就要凉凉。
凌晨 2点,万般无奈之下,牙买加能源部长拨了一通越洋电话。
接电话的神秘男子位于瑞士最富有的城市楚格,他回复说道:
「别担心,一小时后等我同事的消息。」
挂断电话之后没多久,一艘原本开往美国的油轮紧急调转方向,
载着 30 万吨石油全速驶向牙买加的首都金斯敦。
仅凭一通电话就挽救了一个濒临破产的国家,神秘男子自然被牙买加奉为了座上宾。
而这名神秘男子就是20世纪最具争议的国际商人之一,
被业界称为「石油之王」,也被美国司法部通缉了17年的马克.里奇Marc Rich。
1939年,里奇出生在比利时的一个犹太家庭。
5岁那年,为了躲避纳粹的追杀,全家逃亡到美国。
父亲做珠宝生意养家糊口,耳濡目染之下,里奇从小就对「搞钱」充满了兴趣,
甚至把自己的姓从Reich改成了Rich(富有)。
20岁时,里奇从纽约大学辍学,进入了全美最顶尖的日用品公司菲布罗(Phibro)公司工作。
工作中,犹太人的经商天赋,很快在里奇身上展现出来。
60年代,国际原油市场的格局一目了然。
海湾、新泽西标准、美孚、雪佛龙、德士古、英国石油和壳牌7家石油巨头,
垄断了全球的石油供应,统治着所有交易,掌握着定价权。
这7家公司也被称为「七姐妹公司」。
他们按照期货交易模式,以固定的价格,预定了几年后的原油。
七姐妹公司长期对原油价格的打压,造成很多产油国的不满。
里奇敏锐的意识到,一些盛产石油的中东国家为了改变石油贸易中的被动地位,可能会禁止石油出口。
1969年,里奇利用菲布罗公司与中东各国不错的关系,
秘密地在伊朗和以色列之间建了一条原油运输管道,
并尝试以现货立即交付的形式购买原油。
不久后,「石油禁运」果然来了。
当市场供不应求、七巨头无计可施之时,
中东的大量原油通过秘密管道流入了菲布罗的口袋。
菲布罗再以每桶加价14美金的价格将石油出售到全世界。
有人骂里奇投机倒把,但里奇却觉得他已经很仁慈了。
因为当时他想要加更多的价出售,也只会比「从小孩手里抢糖果还简单」。
里奇的这波「神操作」,让菲布罗一跃成为国际上重要的原油供应商。
然而,当里奇兴冲冲地准备从老板那领取100万美金的奖金时,却被拒绝了。
这成了他与菲布罗分道扬镳的契机,此时的里奇,翅膀早就硬了。
1973年11月,里奇和搭档格林(Pincus Green)在瑞士楚格州
合伙成立了马克·里奇AG公司(Marc Rich and Co AG)。
为什么要设在瑞士呢?因为这里安全私密,对个人财产的保护性极高。
AG公司成立后,里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菲布罗公司的顾客都抢过来,
从石油、谷物、金属到其它日用品生意,一个都没放过,老东家被逼入绝境。
规则,从来不是为里奇这种人设定的。
全世界哪个国家最不太平,里奇就跟哪个国家做生意。
苏联曾是产油大国。
美苏冷战,美国故意压低原油价格,造成苏联经济衰退。
同一时间,南非因为搞种族隔离到处买不到油。
于是里奇无视联合国禁令,从低油价的苏联倒出大批原油,卖到种族隔离期间的南非。
又以中间人的身份安排白糖换原油的交易,无视美国对古巴的制裁,把白糖卖到古巴。
1980年,AG公司的营业额已达到150亿美金,但真正惊人的是净利润:70亿美金。
同一年,「伊朗人质危机」爆发后,美国开启了对伊朗的制裁,
禁止所有美国公司与伊朗做生意。
但早在AG公司成立之初,里奇就与伊朗政府来往密切。
美国政府的这纸禁令非但没吓到他,反而让他感到有点小兴奋。
他绕过美国,通过名下在瑞士的公司从伊朗买下原油,
然后转卖给两家美国石油公司,一家位于休斯顿,一家位于西德克萨斯。
购买石油的资金则通过他苏黎世、巴黎、伦敦的银行户头流向伊朗。
休斯顿石油公司和西德克萨斯石油公司拿到原油后,将油价抬高倍数转手。
这招移花接木让里奇赚的盆满钵满。
此后的十多年里,伊朗一直为里奇供应原油。
而里奇这边则觉得自己是在搞国际慈善事业,
他说:「我们买来石油,负责运输,然后卖掉。
伊朗人没办法自己做这些事,而我们能够做到。」
里奇的所作所为让美国政府颜面扫地。
1982年,美国联邦法院对AG公司的18位高管发出传票,
但里奇无动于衷,依然保持着公司的日常运营。
1983年9月,美国联邦法院针对里奇提交了一份51项罪名的控告,
包括敲诈勒索、偷税漏税以及在人质危机期间与敌国进行交易等罪状。
如果这些罪名成立,里奇将被判处325年监禁,牢底坐穿。
逮捕令生效的前两天,里奇从美国逃到了瑞士。
当时他虽然不是瑞士公民,但却是纳税大户,十几年来,他为楚格州创造了巨额税收。
瑞士驻美国大使安东.海格纳(Anton Hegner)向美国国务院递交了抗议书,
声称美国政府的诉讼是对瑞士经济的威胁,并谴责美国是在勒索里奇。
里奇这边也高调宣布要放弃自己的美国公民身份。
这就是金钱的力量,在瑞士的保护下,里奇逃过了美国政府对他的一切控告。
事实上,在美国,政府对里奇的态度也是「两幅面孔」。
明面上,联邦法院对其穷追不舍。
暗地里,美国农业部通过里奇的公司把大麦、小麦高价卖给其他国家,
起码从中获利了1亿美元;
美国造币厂从里奇新成立的克雷伦敦公司(Clarendon)
购买了价值3000万美元的镍、铜和锌;
美国内政部还允许里奇投资4500万在新开发的维尔京群岛设立氧化铝工厂。
从纽交所到伦敦金融城,从俄罗斯的镍矿到马来群岛的锡矿,
全世界的政客、富豪、黑社会、军火商,甚至是恐怖分子,都可以是里奇的「座上宾」。
他的一通电话,就能立刻联络到几乎所有驻外使节和能源部长。
哪里有危机,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里奇。
他有一句名言是「每天都走在刀尖上,最重要的是不掉下来。」
那个曾经为了躲避纳粹追杀,而逃难到美国的犹太男孩,
最终在剑走偏锋之下,成了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
1993年开始,里奇逐渐退出公司的经营。
同一年,AG公司更名为嘉能可Glencore,没错,就是如今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商。
2001年1月20日,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的最后几个小时里,
利用总统特权签署了一份特赦令,马克.里奇就是被赦免的140人中的一个。
当时的理由是,里奇曾对以色列的福利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
但明眼人都知道这背后少不了金钱作祟的因素。
1992年至2000年间,里奇的前妻丹妮丝(Denise Rich)对克林顿所在的民主党
捐款100多万美元,其中32万美元用于支持希拉里竞选参议员。
当然了,这只是外界看得到的数额。
2002年,伊凡·格拉森伯格(Ivan Glasenberg)被任命为嘉能可的新一任CEO,
成了里奇的接班人。
和马克.里奇一样,伊凡·格拉森伯格(Ivan Glasenberg)也是犹太裔,
也依然不走寻常路、不按规则出牌。
如果说里奇是嘉能可商业帝国的奠基人的话,
那么伊凡·格拉森伯格(Ivan Glasenberg)就是带领嘉能可走向辉煌的人。
如今的嘉能可经营范围覆盖生产、采购、加工、冶炼、运输、储存、融资、金属
和矿产品、能源产品和农产品的供应,
几乎无所不包,控制着世界经济格局,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
2013年,78岁的马克.里奇在瑞士离世,葬于以色列,结束了充满纷争的一生。
沙逊家族 (Sassoon family)时间拉回到1839年6月3日。
这天,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
此次销烟过程历时23天,共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1188吨,史称虎门销烟。
销烟结束的次日,即6月26日,后来正好被联合国定为了「国际禁毒日」。
虎门销烟常常被认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林则徐当年销毁的鸦片近一半都来自一个犹太家族,
沙逊家族(Sassoon family)。
从某种程度上说,英帝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就是为他们家打的。
这个世界有一个看不见的顶层,他们在工业化早期的200年中,
完成了家族财富的积累,而后化为无数个信托基金,淡出公众视野,
但依然有能力左右各国的政界、商界、金融界。
中国人对罗斯柴尔德家族如雷贯耳,
殊不知曾经在我们身边的沙逊家族的敛财能力也丝毫不逊色。
沙逊家族常常被称为「东方的罗斯柴尔德」,
但他们所构建的商业帝国与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着本质的不同。
英国犹太史学家塞西尔·罗思(Cecil Roth)
在《沙逊王朝》(The Sassoon Dynasty)一书中评价说:
「罗斯柴尔德家族本质上是金融家,而沙逊家族本质上是商人」。
沙逊这个古老的犹太家族一直在中东伊拉克一带繁衍,
在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中,以财政官员的身份生存。
19世纪20年代,伊拉克巴格达的新任行政长官达乌德(Daoud Pasha)执行反犹政策,
一上任就杀了当地的一个犹太人族长。
当时沙逊家族的当家人叫大卫·沙逊(Dvaid sasson),
他一看达乌德的做派,就给上级政府打报告,请求把达乌德撤职查办。
达乌德马上展开反击,以大卫开银行放高利贷、贪污受贿之类的理由,
准备把大卫往死里整。
1829年,眼看斗不过达乌德的大卫携全部家产和一家老小连夜开溜,
辗转多地后,于1832年在英属印度的港口城市孟买定居下来,不久后加入了英国国籍。
恰逢此时,时任孟买总督罗伯特·格兰特(Robert Grant),
通过各种手段促使英国议会通过法令,
废止了东印度公司对华的贸易专利权和垄断特权。
有一种说法是,当时英国政府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跟大卫.沙逊等一票犹太人的游说、行贿有很大关系。
很快,大卫.沙逊在孟买设立了沙逊洋行。
此后,开始将印度的棉纺织品和鸦片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
巨额利润的鸦片贸易使沙逊洋行迅速跻身「在华四大英资财团」之一,
与怡和洋行、太古洋行、英美烟草公司齐名。
每年沙逊洋行通过鸦片贸易从清朝赚取不计其数的财富,
塞西尔·罗思(Cecil Roth)形容那一时期「黄金像雪片似地向大卫飞来」。
这些财富中有相当一部分都用来上交给英国各阶层的权贵和政府官员,
于是英国政府又给予沙逊洋行更多的贸易特权。
依托于清朝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沙逊家族成为了当时全世界最大的鸦片集团。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
1864年,一个叫托马斯.苏石兰(Sir Thomas Sutherland) 的苏格兰人
觉察到香港和中国内地沿海地区对当地银行融资的殷切需求,
于是找到沙逊洋行,游说他们成立银行。
而后沙逊洋行联合其他十几家以鸦片贸易起家的洋行共同出资成立了一家外资银行,
总部设在中国香港,名义上创始人是托马斯.苏石兰。
这家银行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汇丰银行。
做完这一切后,大卫·沙逊于印度波那(Poona)寓所病故,享年72岁。
此时的沙逊家族已是公认的印度首富。
大卫·沙逊共有14名子女,洋行的业务由其后代继承。
1866年,上海爆发棉花泡沫危机,仅一年就有17家英国大银行倒闭,
但汇丰银行凭借各大洋行倾销鸦片的资金注入,毫发无伤地挺过了这一时期。
有人曾这样形容过沙逊家族的敛财之道:
在长达一个世纪中,光是依靠鸦片,
沙逊家族就从清朝赚取了4.5亿银元,
相当于从当时的每一个老百姓身上都掏走了1块银元。
直到1909年「万国禁烟大会」在上海外滩汇中饭店举行,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国际禁毒会议。
这次会议确定了鸦片等毒品必须在世界范围内禁止。
三年后,1912年,《海牙鸦片公约》正式出台。
这个公约对于沙逊家族这样以倾销鸦片为生的家族而言是致命的打击,
被逼急了的沙逊家族决定最后捞一笔大的。
他们很清楚当时中国的鸦片需求量,
在公约刚刚出来,还没有产生足够影响力的时候,
沙逊家族便大量囤积鸦片,并散布谣言,说鸦片将长时间紧缺,以此来逼升价格。
短短4年之间,鸦片价格被抬升了上百倍,
从1912年的每公斤36两白银,暴涨到1917年的每公斤302两白银。
每一轮价格上调后,沙逊家族就放出一批货。
几年间,沙逊家族的财富翻倍。
与此同时,他们也将洋行的业务慢慢转入了房地产和金融行业。
到了大卫·沙逊的孙子维克多·沙逊这一代,沙逊洋行完成了全面转型。
1922年时,沙逊家族在上海已经拥有宝康里、青云里、德安里等29处房产,
占地约300亩,此后多年占据上海南京东路房地产业头把交椅。
说到这人,大家可能会好奇了,沙逊家族为什么钟情上海呢?
这是因为一战过后,欧洲排犹非常严重,相比之下,中国人对犹太人却十分友好。
不过,好景不长,1932年,德国的盟友日本入侵了上海,
沙逊家族意识到了危机,于是开始紧急抛售上海的产业,
这场抛售持续到了二战结束,
沙逊家族将财产陆续转移到了香港、伦敦,具体变现了多少无人知晓。
像无数隐秘而庞大的犹太富豪家族一样,
如今我们很少再听到沙逊家族的名字了,但他们依旧活跃在许多商业帝国的身后。
最成功的剽窃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
来自美国的温克勒沃斯兄弟(Tyler & Cameron Winklevoss)
在双人单桨比赛中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
但对于这对兄弟来说,玩赛艇只是业余爱好,
他们真正擅长的领域是互联网和加密货币。
根据《福布斯》的数据,这两个人的身价现在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
但如果不是当初轻信了一个犹太人小学弟,他们如今的财富应该超过600亿美元。
2002年,社交网络在美国刚刚兴起,
就读于哈佛大学的温克勒沃斯兄弟想了一个别出心裁的点子:
以优越的哈佛学生为引,建立一个校内网,然后慢慢推广至美国所有的高校,甚至全球。
社交嘛,人人都想结交精英人才,而哈佛的学生,自然是精英中的精英。
温克勒沃斯兄弟将这一社交网络命名为Harvard Connection,后期更名为ConnectU。
2003年初,兄弟俩开始物色程序员,但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
不是干到一半被谷歌挖走了,就是因为个人原因离职了。
后来,兄弟俩注意到了校内的一个小学弟。
学弟出生于一个犹太裔家庭,父亲是牙医,妈妈是精神科医师,算是中产阶级。
重要的是学弟曾经开发过一个叫做Facemash的网站,让学生们评选校内最辣女孩。
虽然网站后来被校方勒令关闭,但确实红极一时。
2003年11月,温克勒沃斯兄弟找到了小学弟,
向他和盘托出了Harvard Connection的想法,以及未来的前景。
学弟听了两眼发光,但嘴上却说着:
「我很感兴趣,但最近实在太忙了,可以等我一段时间吗?」说完之后,回家狂撸代码。
几个月后,小学弟的软件上线了,取名Facebook。
温克勒沃斯兄弟这才发现他们被耍了。
2004年,温克勒沃斯兄弟将小学弟告上了法庭,
指控小学弟剽窃了他们的想法,并且违反了口头合同。
同年底,ConnectU社交网站也上线了。
网站上,温克勒沃斯兄弟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我们找过好几个程序员,甚至有一个人偷了我们的想法去创建了竞品,却没告诉我们他的意图。」
可见兄弟俩当时的怨气有多大。
2008年2月,温克勒沃斯兄弟与小学弟达成了庭外和解,
学弟赔给了他们6500万美元,其中2000万美元现金,4500万美元股票。
但条件是温克勒沃斯兄弟要关闭ConnectU。
这位学弟是谁不用我说相信大家早已经猜到了,
他就是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Elliot Zuckerberg)。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2022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中,
前10名的富豪里,4名都有犹太背景。
Google的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都是犹太人。
甲骨文(Oracle)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的母亲是犹太人。
微软第二人CEO Steve Ballmer史蒂夫.鲍尔默的父亲是瑞士人,
母亲是俄罗斯犹太裔,从小受到犹太家庭的正统教育。
彭博社的创始人迈克尔.彭博Michael Bloomberg是犹太人后裔。
Dell的创始人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香奈儿(Chanel)董事长阿兰·韦特海默
Alain Wertheimer和杰拉德.韦特海默Gerard Wertheimer,他们都是犹太人。
不仅如此,高盛、雷曼兄弟、所罗门兄弟等著名金融公司都是犹太人创建的。
怪不得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这样感叹:
「影响美国经济的只有200多家企业,而操纵这些企业的只有六七个犹太人。」
再看科学领域,「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是犹太人。
量子物理奠基人之一的尼尔斯·波尔是犹太人。
「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是犹太人。
「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冯·卡门是犹太人。
还有「精神分析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是犹太人。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曾说过:「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
而控制美元发行的美联储背后,站着的是犹太人财团罗斯柴尔德家族。
2009年,央视《对话》栏目邀请了罗斯柴尔家族的第六代掌门人戴维爵士(David de Rothschild)。
采访中戴维爵士透露,家族的很多婚礼都是美国白宫举行的。
德国的前总理施罗德(Gerhard Fritz Kurt Schroder)
一直都是罗斯柴尔德金融集团非常重要的顾问。
还有法国前总统萨科齐(Nicolas Sarkozy),
在出任总统之前,就是家族的老朋友了。
在美国,骂总统没事,但说一句犹太人的坏话就可能被封杀。
那么仅占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是如何一步步在金字塔顶端扎根的呢?
崛起之路根据犹太教经典文献《希伯来圣经》的记载,
犹太人的始祖最早可以追溯公元前20世纪的亚伯拉罕、及其儿子以撒和孙子雅各等人。
亚伯拉罕最早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后来受到上帝的指引前往「流淌着奶与蜜」的神选之地「迦南」,
也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区。
公元前十几世纪,亚伯拉罕的后代及族人在这里建立了以色列联合王国,
并修建了巍峨壮观的圣殿,从此迦南地成为了后世流浪四海的犹太人心底里的故乡。
后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以色列联合王国后来分裂为了北方以色列王国(King of Israel)
和南方犹大王国(Kingdom of Judah),并分别被亚述人和新巴比伦帝国所灭。
犹太人于公元前6世纪经历了第一次灭国,史称「巴比伦之囚」。
犹太教就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
几十年后,波斯帝国击败了新巴比伦王国,把犹太人从巴比伦手里解放了出来。
波斯帝国允许犹太人重返家园,重建圣殿,支持犹太教的发展。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大军进入了迦南地,成为了这里的新主人。
在罗马帝国统治期间,罗马人与犹太人最大的分歧在于,
前者信多神教而后者所信仰的犹太教是一神教。
双方都无法接受彼此的信仰。
公元70年,犹太人发动起义,结果被罗马统治者残酷镇压。
到了公元二世纪,罗马皇帝开始禁止犹太人进行任何信仰活动,
也不允许他们进入耶路撒冷城,数十万犹太人惨遭杀戮,活着的人被强行驱逐离开。
这是犹太人经历的第二次灭国,此后他们开启了长大1800年的流亡生活。
关于犹太人和犹太教的历史还请回看我之前的视频。
说到这儿,犹太人的经历似乎还有没有太多独特之处,
毕竟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过亡国流浪的经历。
但接下来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
到了公元4世纪,发源于犹太教的基督教逐渐发展成熟,
公元380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开始规范社会方方面面的秩序。
作为异教徒的犹太人在被排挤和压迫中,
无法融入主流社会,各行业公会也不允许犹太人加入,留给犹太人的活路只剩下经商了。
他们以犹太教为精神纽带,以散落欧洲各地的犹太社区为支点,
形成了一张遍布欧亚非大陆的贸易网络,
做倒卖贩运的生意,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找到贸易伙伴。
很快,中世纪的犹太人成为了「富有」的代名词。
都说犹太人聪明智慧,天生就会做生意,但哪有什么「天生的」,都是被逼的。
只有会做生意的犹太人才能活下来,那些不会做生意的就被历史淘汰了。
有了钱就能改善生活,保障健康。
有了钱就投资教育,让子孙后代对这个世界有更清晰的认知。
另外,不管是基督教,还是后来先知穆罕默德从《圣经》中获得启示
所创立的伊斯兰教,都是明令禁止高利贷的。
伊斯兰教不光禁止高利贷,还禁止任何形式的信贷利息。
《旧约·申命纪》第23章中说,「借给你兄弟银钱、食物,
或任何能生利之物,你不可取利。
对外方人,你可取利,对你兄弟却不可取利」。
基督教对于兄弟和外方人(strangers)的解读是非常广泛的,
只要不是敌人,所有的人都是兄弟。
但犹太教就不同了。
犹太人认为只有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所有其他人都是「外方人」,
所以犹太人放贷时,可以心安理得地收取高额利息,用钱滚钱。
这是犹太人得天独厚的优势,
也使他们从公元四世纪开始就成了欧洲各地唯一的合法银行家,
在接下来的1000多年磨练金融本领,为一代代犹太人积累资本。
毕竟上到一国之君,下到普通老百姓,谁都有个「年有余但月不足」的时候。
中世纪,战争频发,打仗需要资金,融不到「救命钱」王朝会灭亡,
于是国王们就想到了犹太人。
借钱的时候感激涕零,还钱的时候,心里就没有那么爽了。
最简单粗暴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债主消失。
法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公元11世纪到14世纪,法国曾数次驱逐犹太人。
没钱的时候,为了得到犹太人的金融支持,又数次将他们召回。
英国的情况类似。
国王爱德华一世曾于公元1290年下令,
将所有犹太人从英格兰、威尔士驱逐出境,这个驱逐令一直生效到1657年。
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
在十四到十六世纪之间都曾经多次驱赶犹太人。
今天我们说起犹太人,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
但事实上,德国人与犹太人也曾有过一段和谐相处的美好时光。
1812年,在德犹太人被授予了公民身份。
新一代德意志犹太人开始积极学习德语,融入德国社会,
内心对德意志祖国的认同感愈加强烈。
1910年左右,德国犹太人口达到了50多万。
一战爆发后,德意志犹太人踊跃报名参军,其比例接近20%,
远远高于英法俄等协约国的犹太人参军比例。
曾任联邦德国防卫部长的弗朗茨.约瑟夫.施特劳斯(Franz Josef Strauss)
在《德国阵亡犹太人的战争信件前言》中说道:
「十万犹太信仰和犹太种族的人们穿上灰色的德意志帝国军队制服。
他们中有三分之一被授予荣誉,2000多人是军官,1200人是医护人员。
12000名犹太士兵在战斗中牺牲,向祖国表示了自己的忠诚。」
如果说有什么最能够表忠心,那一定是参军打仗。
如果我连生命都可以牺牲,
如果我为了德皇愿意和英法俄的犹太同胞们同室操戈,
那么谁还能怀疑我对德意志祖国坚贞不渝的忠诚呢?
然而,德国一战战败后,德国人与犹太人之间的和谐彻底被打破了。
凡尔赛条约和伦敦付款时间表,给德国定下了天文数字般的赔款。
光是支付战争期间造成的协约国平民损失,德国就需要赔偿1320亿马克。
战争全部赔款,加上利息,高达2260亿马克。
战后的千疮百孔,加上债务的压力,使德国民不聊生,失业率一度高达25%。
当时的德国魏玛政府深知通过正常手段是很难还清赔款的,
无奈之下只能大量印钞,促使德国马克疯狂贬值。
德国出现了极其严重的通货膨胀,严重到1万亿马克才可以买一个面包。
恰好善于经商的犹太人占据着当时德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数据显示,1930年,德国犹太人在德拥有4000家纺织品批发公司,
控制着德国60%的纺织业和服装业。
接近40%的农产品批发商是犹太人。
到了1932年,犹太百货公司的交易额占据整个行业的79%。
当然了,有钱的犹太人所缴纳的赋税也是远远高于他们人口所占比例的。
所以犹太人也并非纳粹所说的纯粹的「社会寄生虫」,
充其量只是眼中只有利益的商人罢了。
为了赚到更多的钱,犹太人把生活必需品囤积起来,进一步抬高物价。
宁可牛奶面包坏掉,也不分给穷苦的德国人。
深陷贫困的德国人,看着犹太人衣着光鲜地在他们面前走来走去,
阶级矛盾达到空前激化的状态,这就是德国人憎恨犹太人的根本原因。
1933年,反犹主义领袖希特勒登上了历史舞台。
为了筹集军费、重建经济,希特勒就拿有钱又让人讨厌犹太人开刀,
这才是二战期间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根本原因。
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曾说过,
「群众对抽象的思想只有一知半解,
他们的反应较多地表现在情感领域。
情感宣传需要摆脱科学和真相的束缚。」
如果社会大众对现状的不满达到阈值,
那么只需要有人别有用心地稍加引导,
大众便能将情绪释放向某些人或者某个特定群体,避免愤怒的火焰将自己吞噬。
纳粹大量屠杀犹太人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二战期间,被纳粹迫害最深的,并非犹太人而是吉普赛人。
与犹太人一样,吉普赛人也是散落于欧洲大陆乃至全世界的流浪民族。
但不同的是,他们的影响力远远比不上犹太人,也因此未能获得等同于犹太人的同情。
提到纳粹受害者,我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犹太人。
这还要感谢诸如《辛德勒名单》、《安妮日记》这类描述犹太民族被压榨的电影。
但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有注意到,这些电影背后的操刀者,都是犹太人。
美国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米高梅电影、派拉蒙影业、
哥伦比亚影业、华纳兄弟、环球电影、联美公司、20世纪福克斯、还有迪斯尼,
他们的幕后老板无一例外全是犹太人。
除此之外,英国路透社是犹太人Paul Julius Reuter(保罗.路透)创立的。
《泰晤士报》是犹太人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
BBC也是由几个犹太财团出钱共同创办的。
简而言之,当今世界最顶尖的传媒集团、电影公司、音乐唱片公司都被犹太人掌握着,
他们也进而操控着世界舆论的走向。
复国1922年,一战结束后,犹太人心中的家园,
巴勒斯坦地区被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交由英国管理。
此后大量犹太复国主义者涌入巴勒斯坦,
这使得犹太人和当地居住的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日益升级。
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181号决议。
英国撤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分别在这里建国,也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领土分配上,巴勒斯坦国土11203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地区总面积的43%。
以色列国土14942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地区总面积的57%。
耶路撒冷由联合国来单独管理。
1948年5月14日,华盛顿时间下午6点,以色列国宣告成立。
仅仅16分钟后,美国杜鲁门政府就宣布承认以色列。
紧接着,纽约的犹太人社区一片欢声笑语,人们在街上跳着犹太传统舞蹈。
整个纽约市犹太圣歌此起彼伏。
犹太人复国,美国人为什么会这么积极呢?
这是因为早在大航海时期,
有着冒险精神的犹太人就带着大量资金,登上了前往美洲的探险之船。
此后的数百年里,美洲的犹太人族群不断壮大。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范围内有1500多万犹太人。
其中700多万居住在以色列,将近600万居住在美国。
现任美国总统拜登的夫人吉尔Jill Tracy Biden,是犹太人。
美国国务卿Antony John Blinken布林肯,是犹太人。
美国财政部长Janet Louise Yellen耶伦,是犹太人。
特朗普的女儿嫁给了犹太人。
不仅是商界、金融界,犹太人也已经与美国的政界深度绑定。
每一任当权者都会特别照顾好自己的钱袋子,因为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犹太人虽然于1948年复国了,
但当时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对联合国制定的领土划分方案却不买账。
要知道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口仅为60万,阿拉伯人口却有120万。
仅占人口1/3的犹太人却要了超过一半的土地,这跟抢劫有什么区别?
按照这种划分方式,大批阿拉伯人都要搬离自己的家乡,
把土地让出来给犹太人,这谁愿意啊?
于是,以色列建国时,巴勒斯坦拒绝建国。
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
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为争夺巴勒斯坦,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
战争的结局就是原本分给巴勒斯坦的国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缩小。
直到1988年,巴勒斯坦才在亚西尔.阿拉法特的领导下建立国家,
比以色列建国时间晚了整整40年。
这张领土变化图曾经在网络上疯传。
1948年,以色列建国之初,领土为1.49万平方公里,
通过四次中东战争,如今以色列的实际控制面积已经达到了2.57万平方公里。
以色列是二战之后领土扩张最快的国家,没有之一。
甚至有人估算,按照这样的速度,到了2050年,
巴勒斯坦可能就从地球上消失了,
让全世界为之头疼的巴以矛盾也将从此埋入历史的长河当中。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历史教授施罗默·桑德(Shlomo Sand)
在他《虚构的犹太民族》一书中,提出过一种激进的观点。
他认为所谓的「迦南地故土」和「犹太人被放逐」,
都犹太人复国主义者编造的神话。
因为不少关于犹太人的历史都来自《旧约》圣经,
但圣经并不能被当做一种严谨的历史资料来研究。
犹太复国主义者利用虚构的历史建立了一种意识形态,
靠着它来殖民巴勒斯坦,并且压制他们至今。
如今的犹太人,与其说是一个民族,不如说是一个族群,
他们已经不是当初「犹太先祖」的后裔了。
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
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以及犹太母亲所生的人都属于犹太人。
上流社会利用「犹太人」这个头衔构建了一个只属于他们封闭圈子,
并利用这个圈子攫取底层百姓的剩余价值。
值得一提的一点是,施罗默·桑德(Shlomo Sand)教授本身也是犹太人。
他在书中,用肯定的语气来赞扬犹太复国主义的领袖们,
说那是一群杰出的人,思维缜密,处事果断,能够审时度势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是,这并不能让虚构变成真实。
在桑德看来,以色列人应该放弃「犹太性」,不要再坚持「以色列是犹太人的以色列」。
既然犹太人可以自在地住在美国,为什么巴勒斯坦人却不能自在地呆在以色列呢?
总的来说,我们无法用单纯的「好」与「坏」来评价犹太人。
他们精明、团结、重视对后代的教育,但同时也有傲慢、残酷与冷血的一面。
最后再跟大家分享一个细思极恐的都市传说。
1903年,沙皇俄国出版了一本题为《锡安长老会纪要》的小册子,曾轰动一时。
在20世纪上半叶席卷欧洲的纳粹灭犹浪潮中,该书被希特勒列入德国课本,并广为流传。
书的内容是一群所谓的犹太锡安长老,密谋夺取世界控制权的会议纪要,包括:
用自由主义消灭非集权制政府,用经济集权取代政治集权;
传播达尔文主义、马克思主义、尼采主义、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制造社会矛盾,国家对立;
引发世界大战,消灭敌对集团;
通过共济会招笼各国精英,成为代理人;
控制教育,用娱乐、色情等分散人们注意;
消灭金本位,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制造经济危机等等。
《锡安长老会纪要》被认为是当今所有关于共济会和犹太人的阴谋论的始祖文件,
后来被扒出内容源自法国讽刺小说家乔利•莫里斯(Maurice Joly)在1864年创作的讽刺小说。
《锡安长老会纪要》是否是阴谋论见仁见智,
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我们的世界好像确实正朝着书中描述的方向发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