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立即注册

游客您好!登录后享受更多精彩

开启左侧

安史之乱到底有多乱?损失2/3的中国人口!彻底改变历史走向

[复制链接]
脑洞乌托邦 发表于 2022-9-10 12: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mhp7m1tlz.jpg
公元1127年,随着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
金国军队进入汴梁城后,大肆烧杀抢掳,无恶不作。
这就是著名的靖康之耻,我们在之前的视频中已经讲过。
而时光倒转360多年,中华大地上则正在遭受着另一场史上最残酷的生灵涂炭。
“惊破霓裳羽衣曲,此恨绵绵无绝期”等诗词都是用来描述这场战争的,它就是安史之乱。
点击此处观看完整视频(温馨提示:中国大陆用户需要梯子才能访问)
9dc9ec722d824214bcdf19a60f12de20~tplv-obj.jpg
前一段时间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张图表,
哈佛大学教授史蒂芬·平克对比了世界史上人口死亡比例最高的18次战争和冲突,
并且同比换算成20世纪的人口数量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历史上最致命的战争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而是公元755到公元763年发生在中国唐朝的安史之乱。
这场长达7年多的战争导致了3600万人死亡,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1500万的2倍还多。
仅次于第二次世界大战(6年死亡5500万)和蒙古西征(4000万)的死亡人口。
但是要知道安史之乱发生时,全世界仅有2亿人。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世界人口是26亿人。
按照比例来算安史之乱的惨痛代价远高于二战。
如果安史之乱发生在20世纪,则会有4.29亿人口从这个地球上消失。
叛乱兵变在历史的长河中时有发生,安史之乱还是一场最终被平息了的叛乱。
但是史学家们却将其定义为唐朝历史,甚至是整个中国史上的转折点。
这场叛乱之后,不管是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姿态,还是人民的心理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我们就把时间推回到公元755年,看看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又为什么安史之乱会有如此深远的影响。
开元盛世
4a7832cbb8a04609a0fb94b864078af9~tplv-obj.jpg
公元705年,千古女帝武则天去世,仅存在了16年的周武王朝随即灭亡。
宰相张柬之奉迎李治与武则天的儿子李显复位,天下又回到了李家的手中。
然而,李显在位仅5年,便被自己利欲熏心的妻女,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死。
可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早在韦皇后一心想要当第二个武则天的时候,
另一边李隆基也在暗地里蓄势待发。
当他得知了唐中宗李显过世后的消息后,马上联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带领可靠的亲信和大臣当机立断,发动政变,一举铲除了以韦皇后为首的势力,
并重新拥立自己的父亲李旦重新登上皇位。
8c86ab0605cb42e5a1ca3eab4359b904~tplv-obj.jpg
李旦便是唐睿宗。随后,李隆基因为立下了大功被立为太子。
唐睿宗李旦在位期间,妹妹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之间的政权斗争越来越势同水火。
公元712年,为了大唐江山的稳定,也为了实现政权的平稳交接,
唐睿宗李旦直接在生前让位给太子李隆基,自己当了太上皇。
李旦退位后不久,太平公主便开始加紧谋划,准备发动政变推翻李隆基。
但李隆基先发制人,一举铲除了太平公主以及其党羽。
至此,李隆基终于真正将大唐江山紧紧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358f44cad4744f6398314123587416cd~tplv-obj.jpg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出生,是武则天的孙子,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人称“李三郎”。
他当了44年的皇帝,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
李隆基登基后,改年号为开,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盛唐伟业的决心。
开元年间,李隆基先后任用知名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他们各有所长,
并且尽忠职守,拨乱反正。期间李隆基还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
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这一时期的唐朝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
大唐王朝进入全盛时期,是名副其实的万国来朝,史称"开元盛世"。
73eb3997f5b6494abbcb62a42d6e994b~tplv-obj.jpg
列举几个简单的数据,大家就知道,当时的唐朝人生活有多么的富足了。
根据《通典·食货典》的记载,唐开元十四年,国家控制的户口已经达到了706万户。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前,处于极盛,约有 891万户,人口5292万。
这还仅仅只是登记在册的人口数,不包括奴仆、隐户、士兵、僧侣之类。
华东师范大学胡焕庸教授在他编写的《中国人口地理》中推算,
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期的实际人口接近 8000万,占世界总人口的40%。
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古代社会里,人口就是生产力,是衡量国力盛衰的重要标志。
1eeb9be6b8984d84bc1b468ca5660555~tplv-obj.jpg
另外,根据隋唐史学家胡戟先生的推算,唐开元、天宝年间,
全国每年的粮食产量可达6亿石,换算成今天的计量单位,人均粮食产量在700 市斤以上。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现代社会改革开放之后,
1983年,中国的粮食产量才重新达到这一数字。
唐朝以胖为美的前提是老百姓都能吃的胖。
除此之外,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水平的文化使周边各族增强了向心力。
各民族之间的接触和交往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tà来,长安、洛阳等大都市里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贾云集。
但是正所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李隆基的前半生有多开挂,后半生就有多拉垮。
天宝后期,李隆基自以为创造了太平盛世,便将唐太宗“治安则骄侈chǐ 易生,
骄侈则危亡立至”的警示语录抛诸脑后,逐渐丧失了进取心,一心扑在了诗词歌舞上。
ec5205cb1ece471da172dd8d6dc90d4a~tplv-obj.jpg
朝堂上,李隆基先是罢免了正直能干的名相张九龄,
先后任用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为宰相,专权误国,败坏朝纲。
而这位杨国忠正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的族兄。
李隆基自从见到儿媳妇杨玉环后,就开始彻底放飞自我了。
唐朝本来就是个性自由度极高的朝代,早在之前唐太宗李世民就娶了弟媳妇。
李世民的儿子李治也不遑多让,娶了自己的小妈武媚娘。
到了李隆基这儿自然也不能落后了。他想尽办法把儿媳妇杨玉环领回了自己的后宫。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最重要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晚期,进行了军事改革,将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
也成为了酿成安史之乱的主要导火索之一。
府兵制是起源于西魏的「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在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
所谓府兵就是在全国各地设置“府”这样的军事单位,以此为据点来集结兵力。
唐代的“府”,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折冲府。
府兵平时是耕种土地的农民,利用农闲时期进行训练。
遇有重大战事之时,军队由各地折冲府抽调而成,朝廷再派大将前去统领出征,
战争结束以后,府兵各回自己的折冲府,而大将回朝。
如此一来,武将掌握不了真正的兵权,避免了拥兵自重的现象。
f0cba2df70494e25abcca4525edbf7e3~tplv-obj.jpg
可是到了唐高宗时期,唐朝疆域不断扩张: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
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贝加尔湖。
毫不夸张的说,那时候你要去贝加尔湖畔来个一日游,都不需要“过所”,
也就是今天的护照,那是咱自家地盘。这么辽阔的疆域也导致了一个问题,
一旦边疆出现战事,地方官员汇报给中央,中央下令召集府兵,指派大将,
这一来一回,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咱们这边兵力还没集齐呢。
而且府兵上阵杀敌时要自带兵器粮草。随着均田制的瓦解,许多府兵失去土地,
没有经济来源,别说自带兵器了,连饭都快吃不上了,府兵逃散的情况不断增多,
府兵制的弊端日益凸显。
天宝八年,唐玄宗李隆基不得不开始考虑废除府兵制,采取雇佣兵制,也就是募兵制。
他设立了北庭、河西、河东、朔方、范阳等十大节度使。
为了方便节度使施展拳脚,唐玄宗李隆基开始下放权力。
节度使不仅掌管军权,还拥有该辖区的行政权。
也就是说军事、农业、经济、运输、贸易、盐政等军区的一切大小事务都由节度使掌管。
这样的做法虽然使节度使与士兵之间的联系愈发密切,
边防军的战斗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
但同时也让节度使成为了山高皇帝远的藩王,与“土皇帝”无易。
节度使成为了百姓的衣食父母,百姓「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
这样的局面之下,李隆基不知道是老糊涂还是怎么了,
竟还让其中一个节度使掌管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拥兵15万,
相当于当时唐朝全国总兵力的近三分之一,直接掐住了东北地区的命脉。
这个节度使就是安禄山,一个靠溜须拍马位极人臣的300斤的大块头。
18410519293c4734bbe2781ef95f0ed0~tplv-obj.jpg
安禄山,粟特族人,也被称为胡人。
胡人是古代汉族对外族的统称,主要指欧亚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安禄山原本就是一个吃了败仗,被押解回长安准备问罪的胡人兵马使。
但别看他身形硕大,跳起舞来还是十分灵活的。
一曲胡旋舞把唐玄宗和杨贵妃夫妇看的是满心欢喜。后来安禄山还认了杨贵妃做干娘。
杨贵妃是干娘,那唐玄宗不就是干爹了吗?
40d56cd0b4cd415ea257a2351f4c5f73~tplv-obj.jpg
有一次唐玄宗调侃他说:禄儿,你这么胖,跳舞还这么灵活,
你的大肚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啊?安禄山恭恭敬敬的回答道:爹爹,孩儿肚子里啥也没有,
只有一颗忠于爹爹的赤子之心啊。真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安禄山就凭着一贯的巧舌如簧,深的唐玄宗的信任。
然而,他肥大的肚腩里装的不是一颗赤胆忠心,而是狼子野心。
2392181467604945aa97d26d4e440675~tplv-obj.jpg
从天宝十四年,公元 755 年夏天起,安禄山对朝廷的态度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本来他还想着再摆一摆迷魂阵,没打算这么早动手,毕竟唐玄宗待他不薄,
想等玄宗死后再起兵。可安禄山与宰相杨国忠的关系日益剑拔弩张,
杨国忠天天喊着安禄山要造反,终于把安禄山给彻底惹毛了。
安史之乱爆发
78725dfc873e4923a9b0a1478d7b7d78~tplv-obj.jpg
公元 755 年,天宝十四年阴历11月9日,安禄山集结了麾下所有能调动的部队,
并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共计15万人,打着清君侧,讨伐杨国忠的名义,
正式在范阳(幽州,今天的北京)起兵。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就此爆发。
这场叛乱的指挥官除了安禄山,还有其手下大将,突厥人史思明。
事件也因此被冠以安史之名。
32a5b946db754698be8b6672d7e71628~tplv-obj.jpg
造反后,安禄山没有效仿当年唐高祖李渊先攻太原,再过黄河,
最后直取长安(现西安市)的进攻路线。而是选择了从河北常山(今河北石家庄)南下,
先取汴州(今开封),再取东都洛阳,最后进攻长安(今西安市)的保险方案。
因为安禄山虽然是范阳(幽州,现北京),平卢(辽宁),河东(山西)三镇节度使,
但是造反时,没能调动河东军。后来,河东军也成了大唐的平叛部队。
如果安禄山选择先攻河东,那么在前期很有可能会陷入苦战,失去主动权。
相比之下,当时的河北、河南都没有精兵驻守,相当于不设防状态。
事实证明,安禄山的计划确实是一个稳妥的方案。叛军一路南下,摧枯拉朽,
沿途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轻松杀过了黄河。
从范阳南下到黄河,一共八百里,只用了二十三天的时间。
那么此时此刻,唐玄宗李隆基在干什么呢?人家正在骊山别宫华清宫,
与爱妃杨玉环一起泡着温泉呢。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面对从河北传来的军报,唐玄宗依然不愿相信安禄山会造反,
觉得是那些嫉妒安禄山的人在故意造谣。直到越来越多的奏报如雪片般飞来,
玄宗才终于意识到,安禄山是真的反了!其实早在一年前(公元754年),
安禄山为了收买人心,就一口气向唐玄宗提交了一份提拔了五百多名将军,
两千多名中郎将的名单。
公元755年2月,安禄山又将范阳军的三十多名汉将全部替换为了番将。
他的野心昭然若揭,长安城内,上至宰相,下至老百姓,都认为安禄山早晚会反。
只有玄宗一头扎进温柔乡里,逃避现实,不愿承认自己晚年在识人用人上的严重错误。
e712142d80904663b1e730fff95543bc~tplv-obj.jpg
面对安禄山的造反,满朝文武个个忧心忡忡,唯独宰相杨国忠得意洋洋、喜不自胜。
因为,他的预言成真了。「狼来了」喊多了,狼是真的回来的。
杨国忠拍着胸脯对玄宗说,想造反的只有一个安禄山,下面的将士还是效忠我大唐的。
不出十天,他必能将安禄山的人头传送行宫。听了杨国忠的话,玄宗如释重负。
但文武百官却人人相顾失色。10天就能平定安禄山叛乱?
杨国忠你这海口也夸得太大了吧?
接下来的事证实了,杨国忠这根本就不叫夸口,这叫扯淡!
9a11479849d24dc182b49d46f97a3de0~tplv-obj.jpg
恰逢此时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入朝奏事,他向玄宗主动请缨,表示愿意领兵平叛。
一番商定之后,唐玄宗任命皇室成员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卫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
率领5万中央军,从长安出发,一路东征,去镇守陕shǎn郡(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
433209f7e71f4f48b1aa4f8fa86f5e9d~tplv-obj.jpg
并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可说是防守,兵在哪儿呢?
封常请的部下都在边疆,一时无法赶回,远水救不了近火。
无奈之下,封常请只能在洛阳临时募兵。但招来的新兵尽管有一腔报国热血,
奈何毫无战斗经验。这样一支临时拼凑的队伍,在战场上的表现可想而知。
ac9bca09abaf4b6f91974c12d035c317~tplv-obj.jpg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阴历12月,洛阳陷落,次年正月初一,
志得意满的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封常清这边则率领残军退守陕郡。
刚才我们说了镇守陕郡的是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
唐玄宗听闻洛阳失守,盛怒之下,削去封常清的所有官爵,
让他以白衣之身在高仙芝军中效力。
封常清与高仙芝是老相识了,他们二人也被称为'大唐双壁'。
大唐双壁
d831866e38bf4ed09c07f7b94081a521~tplv-obj.jpg
高仙芝,高句gōu人,出生于军人世家。
从小跟随父亲到安西四镇,为大唐效力,20岁便被封将军。
到了开元末年,高仙芝已官居安西副都护,兼节度副使。
根据《旧唐书》记载,
高仙芝长相俊美,善于骑射,武艺高强,杀伐果断,是个少见的将才。
天宝六年,公元 747 年,在攻灭吐蕃属国小勃律的战斗中,高仙芝带领1万将士,
跋山涉水,一举击溃十万吐蕃援军,俘获小勃律王,重新恢复了大唐对西域的统治。
在那次战役中,高仙芝表现出了极高的指挥才能,赢得了“山地之王”的美誉,威震西域。
而封常清这边的命运就比较坎坷了。他是个孤儿,从而跟外祖父相依为命。
后来外祖父因为犯了法,被发配到西域边关充军,幼小的封常清也跟着来到了安西胡城。
多年以后,外祖父去世,封常清做了一名戍边士兵,靠着微薄的军饷艰难度日。
封常清30多岁时,某一天偶然看到了辖区长官高仙芝带着三十余名随从经过。
威武霸气的仪仗队,让封常清好生羡慕,也想成为其中的一员。
于是,鼓起勇气向高仙芝投了一封自荐信。
可高仙芝看着眼前这个其貌不扬、
身材瘦小、眼斜,还天生有些长短腿的人,摇了摇头,拒绝了他。
封常清不死心,又接二连三的求见高仙芝,然后被接二连三的拒绝。
40f58a26f62d4dd0bf3489fbb0c540d0~tplv-obj.jpg
最后,封常清索性豁出去,把心中压抑很久的话说了出来,
他跟高仙芝说:我仰慕你的品德,并且愿意追随你。可你却拒我千里之外,以貌取人,
你这样说不定会失去一位有才能得部下,还望你慎重考虑。
高仙芝有没有被封常请的这番话打动我不知道,但高仙芝后来确实接纳了他。
封常请的也没让高仙芝失望。天宝初年,位于黑山以北的达奚各部叛乱,
高仙芝率领2000人平叛,很快凯旋而归。按规定需要写一份战报呈报朝廷。
而高仙芝刚回营,封常清就已经把捷报写好了。
高仙芝看过后大吃一惊,捷报写的条理分明,对战术布局、致胜关键分析的头头是道,
如果没有极高的军事素养,是写不出来这样的东西的。
从此,高仙芝对封常清青眼有加,大唐双壁组合横空出世。
69afecccbad94b3f9805ba2cf548ce2e~tplv-obj.jpg
西域边疆,两个人打到哪儿赢到哪儿。出征小勃律国的那场一万人灭一国的战役里,
也有封常清的一份功劳。高仙芝亲切的称封常清为「封二」,就像自己的左右手一样。
在高仙芝一路提拔之下,封常清做到了安西节度使的位置,
高仙芝本人则入京出任右金吾卫大将军。
回到安史之乱,封常清、高仙芝二人在陕郡相见。
顾不得寒暄,封常清便直击要害地说道:连日血战,叛军兵锋锐不可当。
潼关又没有驻防,万一叛军突入,京师长安危在旦夕。
如今之计,不如放弃无险可守的陕郡,火速退保潼关!
高仙芝觉得封常请言之有理,采纳了他的建议。
事实上,封常请提出的退保潼关的战术确实是当时的上上之策。
16ea1c3815004ddca51f3ae1ae9531ba~tplv-obj.jpg
潼关自古以来都是军事要隘,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被称为国之门户。
坚守潼关一方面可以等待援军,另一方面可以整训军队,以利再战。
只可惜这个时候熟悉的操作又出现了。
高仙芝、封常请的明智之举,在玄宗看来是不可接受的。
他派宦官边令诚到高仙芝军中行使监察之职,相当于皇帝的耳目。
边令诚这个监军要是不干涉军务,只是如实上报,问题还不大。
可他偏偏要瞎指挥,高仙芝自然是不能听他的。
常言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边令诚就是那个小人。他怀恨在心,向唐玄宗进谗言说,
封常清故意夸大叛军实力,扰乱军心。而高仙芝这边不战自退,弃地数百里,
还克扣粮饷,贪污钱财。唐玄宗听了这话怒不可遏,立即下令将二人就地处决。
公元756年1月24日,行刑当天,高仙芝说:"我退兵有罪,死不敢辞。
但说我截扣军饷,上有天,下有地,兵士都在,他们能不知道吗?"
众将士齐呼冤枉,喊声震地。封常清被赐死后,高仙芝看着他的尸体说:
"封二,你从贫贱到显赫,是我提拔。今天你我又同死于此地,也算无憾了吧。"
说完,高仙芝也被斩了。唐玄宗对两位忠臣名将的错误处决,极大地动摇了军心,
无异于自毁长城。也是导致安史之乱成为了持续7年的拉锯战,
近乎要掉唐朝半条命的直接原因。
长安失守
0a62236e3a1248e49c0e852de312dd41~tplv-obj.jpg
高仙芝死后,唐玄宗任命哥舒翰为大元帅,率军赶赴潼关拒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首唐诗讴歌的就是哥舒翰的英武神威。
在诗仙李白眼里,哥舒翰是可以甩卫青、白起这些名将几条街的。
可见唐人对哥舒翰有多高的期待。然而,此时的哥舒翰却难当大任,因为他抱病在家,
难以统兵。面对玄宗的旨意,他也是一再推辞。毕竟有了高仙芝的前车之鉴,
他知道这一仗,不管是打胜了,还是打败了,自己都将是九死一生。
可架不住玄宗让大臣们轮流劝说哥舒翰,最终哥舒翰勉强答应出征,但提了一个条件,
就是朝廷不得过多干预他的领兵策略。玄宗自然满口答应。
13c82e9791f54fd9bd766d2166cbaab3~tplv-obj.jpg
哥舒翰深知封常请、高仙芝二人的战略部署是正确的。
他也下令固守潼关,想要把安禄山拖垮,拖死。两军在潼关对峙了五个月。
眼看潼关久攻不下,安禄山心急如焚。与此同时,叛军的后方又着了火。
朔方节度使大唐名将郭子仪率朔方军从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出发,
沿黄河北岸一路前行,接连攻克静边军(山西朔州市右玉县)、云中(大同)、
马邑(今山西朔州)等地,打开了进攻安禄山老巢范阳(北京)的通道。
郭子仪还向玄宗举荐了李光弼。玄宗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
李光弼率领一万朔方军与史思明对阵于常山(河北正定)。
公元756年四月,郭子仪大军赶到常山,与李光弼联手大破史思明。
之后,二人乘胜追击,切断了范阳和安禄山之间的交通线,使叛军后勤难以保障。
河北战场的接连胜利,让朝堂上下一片欢腾,唐玄宗悬着的一颗心也放下了,
以为叛乱很快就会平息。但此时,奸相杨国忠又出来蹦跶了。
他一个劲地蹿腾唐玄宗,说安禄山是胡人,头脑简单,不足为惧,应主动出击,
一举击溃叛军。唐玄宗听得心花怒放,不断催促哥舒翰出潼关与安禄山决战,
早就忘了当初答应的不干涉行军策略的承诺了。
哥舒翰数次上奏,苦口婆心地说,只有坚守潼关,熬到敌军疲敝,援军到来,
才能一战而胜。现在出击,就是正中了安禄山的圈套。
可被胜利冲昏了头的玄宗皇帝哪管这些,直接给哥舒翰下了出关的死命令。
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阴历 6月4日,哥舒翰哭着率兵出关,走到半道,
便中了安禄山的埋伏,20万将士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部下绑着带到了敌营,成了阶下囚。
6219505439874d949141739ed7d04a9c~tplv-obj.jpg
早在几个月前,封常请临死之时,曾从怀中拿出一封早已写好的遗书,交给行刑官,
让他转呈唐玄宗。这封遗书便是流传至今的《封常清谢死表闻》。
洛阳陷落之时,封常请就料到了自己会有这么一天。
遗书中,封常请丝毫没有埋怨玄宗,只是强调了据守潼关的重要性。
还说死了也要做大唐的鬼,如果泉下有知,必引导大军,平灭贼寇。
如此字字泣血、披肝沥胆的遗书,唐玄宗愣是一句话都没有听进去。
就连在河北战场屡屡得胜的郭子仪也说:潼关据守的高仙芝和封常清才是最大的功臣。
据守潼关就相当于2个人打架,你虽然打不过敌人,但你按住了敌人的两只手。
这个时候,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人再出来,卡住敌人的脖子,直取叛军老巢范阳,
失去后援的安禄山,将不攻自破。
按照这个战略,扑灭安史之乱可能只需要不到一年的时间。
如此简单的道理,封常清、高仙芝明白,郭子仪、李光弼明白,
卧病在家的老将哥舒翰明白,甚至连站在敌对一方的安禄山、史思明也明白。
只有年迈的玄宗不明白。
4a134cc9a90c4f1aa31176d52a385000~tplv-obj.jpg
潼关失守,让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取得的战果功亏一篑,长安门户洞开。
安禄山不费吹灰之力,便攻破长安。昔日繁华的长安城顿时沦为了人间炼狱,
叛军在城中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反贼们挨家挨户地搜查,别说金银细软,
就是一个铜板,也没给老百姓留下。洗劫一空之后,还一把火把房子给烧了。
在叛军眼里,人已经不是人了,而是猎物,长安成为了狩猎场,叛军见人就杀。
一时间,长安城内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哀嚎不断,惨绝人寰。
d40de10fa68e4839bf5f6d2a58d06e78~tplv-obj.jpg
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6月12日黎明时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太子李亨以及其他妃嫔、
皇子、公主,还有宰相杨国忠、宦官高力士等人从禁苑西门逃出了长安城,
准备前往蜀地避难。
马嵬坡之变
7f8cdcff4daf44539593c330ed6a7294.jpg
6月14日,唐玄宗的銮驾到达马嵬wéi坡(今陕西兴平市西),
宰相杨国忠身穿紫袍,趾高气扬地指挥队伍。而随从护驾的禁军将士经过一天劳顿之后,
饥困交加,早已对这个祸乱朝纲的奸相心怀不满。这些禁军都是长安人,
一家老小在长安生死未卜,自己却跟着皇帝大老远跑去蜀地,本来就不乐意。
更何况,在他们看来,安禄山不就是杨国忠逼反的吗?
潼关失守不就是因为杨国忠劝唐玄宗催促哥舒翰出战吗?
愤怒的将士们恨不得杀了杨国忠泄愤,场面逐渐失控。
禁军首领陈玄礼,经验老到,深知若无法安抚将士们的情绪,恐引发哗huá变。
然而,诛杀宰相这么大一件事,他一个人做不了主。

7f8f10b8c5e64c528d4fba5da89d3b01~tplv-obj.jpg
杨国忠又深得唐玄宗信任,找唐玄宗肯定没用。此时,陈玄礼想到了一个人,太子李亨。
陈玄礼找到了李亨,将杀杨国忠的计划全盘托出。
李亨的态度很谨慎,史书记载,“太子未决”。但在这节骨眼上,不反对就是赞成。
恰逢此时,二十多个随行的吐蕃使臣拦住杨国忠讨要食物。
禁军看准机会,大喊一声:“杨国忠与胡虏谋反!” 话音刚落杨国忠便被一箭射下马,
众将士一拥而上,杨国忠当场毙命。
此时,唐玄宗问讯赶来,安抚众将士,劝他们各自归队。
可将士们依然一动不动,剑拔弩张。玄宗慌了,连忙派高力士去问将士们还有何要求。
将士们齐声说:“贼本尚在。” 陈玄礼替他们解释说:“杨国忠谋反,
其妹杨贵妃不宜再侍奉陛下左右了,愿陛下割恩正法。”
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宠而受到重用,所以将士们一定要将杨贵妃也斩草除根。
玄宗没有回答,算是默认了。
1d8c70b72761465388e1eb266c6d88bc~tplv-obj.jpg
关于杨贵妃的结局,《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是自缢于佛堂。
但在唐代诗人李益的诗篇里,杨贵妃是丧命于乱军之中,而且还是被乱刀砍死的。
唐代诗人刘禹锡则认为杨贵妃是吞金而死。
还有传闻说,杨贵妃根本没有死,而是东渡日本了。
无论真相是什么,无疑的一点是,此时的杨贵妃已经成为了唐玄宗的一枚弃子。
d84e1fd513094df2b2ccbb221563d6bb~tplv-obj.jpg
有不少人歌颂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
玄宗也许是爱杨贵妃的,但他更爱自己的生命和皇位。
杨贵妃未必是红颜祸水,但却为玄宗的错买了单。
在马嵬坡的唐玄宗,既保护不了家国,也保护不了心爱的女人。
64df90e626694d8583d0eb241c73d5ec~tplv-obj.jpg
马嵬坡之变是唐玄宗声威扫地,权力消逝的标志。
有部分史学家认为马嵬坡之变的领头人虽然是陈玄礼,但幕后策划者其实是太子李亨,
目的是夺权。不过也有人说,陈玄礼是李隆基的嫡系亲信,不可能被太子李享收买。
不管怎么样,马嵬坡之变过后,李隆基与太子李享便分道扬镳了。
李亨带领亲信离开队伍北上,一个月后抵达灵武,与朔方各镇节度使会和。
李隆基则继续南下在,入蜀避难。
公元756年7月12日,李亨来到灵武的三天后,宣布登基,改年号为至德,史称唐肃宗,
并遥尊玄宗为太上皇。玄宗此时在四川的实际兵力不足两千,无奈之下只得默认。
血战睢阳
唐肃宗继位后,封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任朔方节度使。
李光弼为户部尚书,两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意思就是职位相当于宰相,奉令征讨叛军。
很快,一支以朔方军为主,回纥、西域援军为辅的军队组建了起来,
开始了收复失地的征途。
与此同时,安禄山和史思明叛军内部也出现了裂痕。
公元757年1月,安禄山被亲生儿子安庆绪所杀。
安庆绪对外宣称安禄山是病危驾崩,并自立为帝。
安庆绪继位后,意识到唐军开始反攻,怕局势有变,加快了南下的步伐。
他派手下大将尹子琦率领十三万士兵席卷河南各地,准备在平定河南之后,
切断大运河,阻断各地财税的输送。河南唯有睢阳城还在坚守。
睢阳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是汴河的咽喉要道,管控江淮的门户之地,
也是大唐兵役和财赋的来源。叛军一旦攻下睢阳,后方一马平川,
朝廷的经济命脉就会被掐断,再也无力回天。此时守卫睢阳的是太守许远。
e29bdf47c4f6460986aa6f1fec6dde20~tplv-obj.jpg
许远见来者不善,自己又没有领兵作战的才能,立刻向附近守卫雍丘的张巡救援。
张巡知道睢阳的战略重要性,主动放弃雍丘,率兵3000抵达睢阳,与许远共同作战。
安史之乱中最为惨烈的睢阳保卫战拉开了序幕。
张巡原本是个文人,真源县县令。根据《新唐书》记载,张巡幼聪明,
传说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而且喜欢钻研各种战阵兵法。
安史之乱爆发后,张巡便扔了笔,拿起了刀。振臂一会,带领数千人,镇守雍丘,
屡次以少胜多,挫败叛军。张巡也因为被封为了河南节度副使。
如果说雍丘一战,让张巡崭露头角,那么睢阳保卫战,就让后世彻底记住了他。
因为他选择了一条比赴死更加艰难的道路,
担起了守一城而捍天下的责任,也承受了争议与骂名。
49dc48536b3544a5b7e2b4aa4959f3a3~tplv-obj.jpg
即使张巡带领3000援军赶到,睢阳城内的守军一共也只有6800人。
以6800人对阵敌军13万人,简直就是茅房里打灯笼,找死(照屎)。
但张巡、许远、南霁云、雷万春等众将领就是凭着这么点儿家底,
跟叛军耗了足足10个月之久。
起初,尹子琦以为他们人多势众,不日便可一举攻下睢阳。
半个月时间里,发起了无数次进攻,有时候一天就攻城20余次。
然而结果是在张巡的巧妙布阵之下,叛军损失2万多人,却没能越雷池半步。
两月后,尹子琦等来了数万增援,再度对睢阳发动猛攻。
张巡此时显露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命部下一连几天在夜里擂鼓造势,假装要出击。
城外叛军听到鼓声,急忙迎战,冲出军营后但却没见到一人。
几天下来,叛军夜不能寐,都快被搞神经了。多次被戏弄后,叛军听见擂鼓声也不为所动,
以为又是狼来了的把戏。张巡看准时机,在叛军放松警惕之时,
与大将南霁云、雷万春率50精锐骑兵,突袭城外的叛军大营。
毫无防备的叛军迅速溃败,守军一夜攻杀数千叛军。
后来,张巡又用计,与神箭手南霁云射瞎了贼将尹子琦的左眼。
尹子琦见睢阳久攻不下,心想,行,我打不过你,那我就困死你吧。
叛军将睢阳重重包围,准备让城内守军活活饿死。
451238c2e6a0462080cadc583bcd7115~tplv-obj.jpg
最初睢阳城内的粮食是可以够他们撑过一年的,
但中途睢阳将一半的粮资抽调给了濮阳、济阴两地。
没想到,济阴得粮后立刻叛变投降叛军了。七月,睢阳城内粮食已经用完。
百姓和将士们开始吃树皮草根,蛇虫鼠蚁已经成为了美味佳肴。
围城的日子一天天过去。饿死的士兵越来越多,活着的人也无力提刀。
不得已之下,张巡做出了一个惊天的举动。他杀了自己的爱妾,以充军粮。
许远随后也献出了自家奴仆。
到了十月,叛军再次攻城。此时睢阳城内,已无兵可战,也无人可食。
城破之时,根据《旧唐书》记载,张巡已经纵容士兵吃了三万老百姓。
《新唐书》中的“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的记录,也与《旧唐书》相呼应。
《资治通鉴》中虽然没有记载具体的数字,但说道,是先吃妇人,
再吃男子和老弱病残的,最后城中百姓只剩下400人了。
0c7318697eca49e1bdbe8ab5d481ba2e~tplv-obj.jpg
古代战争中,攻下城池后屠城的并不少见,但像睢阳之战这样,
为了守城以城内百姓为军粮的,十分罕见。战况之惨烈,可见一斑。
睢阳陷落后,张巡向西叩拜说:臣的防守之计已经用尽了,睢阳是不能保全了。
臣活着不能报答陛下,死了做鬼也要诛杀反贼。尹子琦生擒张巡后,曾问他,
为什么每次督战时,都满嘴流血,咬牙切齿?
张巡说,因为我恨不得将你们这帮叛军生吞活剥。张巡最终死在了尹子琦的刀下。
张巡死后,尹子琦用刀撬开了他的嘴巴,发现嘴里真的只剩下了三、四颗牙齿。
与他一同被俘的还有许远、南霁云等三十六位大将,他们都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中,张巡以人为粮,究竟是神还是魔?后世对此争论不休。
但是从战争的角度来看,是张巡十余月的坚守孤城,
将前后20万叛军主力牢牢牵制在了睢阳城下,为唐军组织反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睢阳失陷前半个月,唐军与回纥联军于9月27日收复了长安。
睢阳失陷10日之后又收复了洛阳,安庆绪逃往邺城。
2c46b9ab2e3140fe928efa2b5e90fb40~tplv-obj.jpg
张巡死后3天,大唐援军终于赶到了睢阳。
仅花了一周的时间就重新夺回了睢阳,叛军10个月来的努力付诸东流。
从此,唐军吹响了全面反攻的号角。
虽然在之后的邺城之战中,唐肃宗因为忌惮武将,担心郭子仪功高盖主,而没有设立元帅,
只让太监监军,又搞出来了一系列幺蛾子。但此时叛军大势已去。
公元759年,史思明怒杀安庆绪,取得大权,登基称帝。
公元761年3月,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
然而,史朝义资历浅,能力不足,无法服众,叛军内部矛盾日益明显。
公元761年年末,肃宗病危,太子李豫监国。
公元762年5月3日,唐玄宗李隆基去世;仅仅半个月后,5月16日,唐肃宗李亨去世。
太子李豫即位,史称唐代宗。随后唐代宗启用铁勒族人、唐朝名将仆固怀恩,平息叛乱。
763年正月,范阳守将献城投降。史朝义在范阳被唐军从四面八方包围,
走投无路之下,于树林中上吊自缢。
763年2月27日,历时7年零2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下来。
尾声
4be1d1e2d83a4b22b14ba37bec243b89~tplv-obj.jpg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之一,从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
共历二十一帝,享国289年。盛唐时期无论经济、文化,还是军事都在世界称雄。
安史之乱是盛唐结束的标志,也是唐朝国运、乃至中国国运的转折点。
此战之后,唐朝虽然又续命近150年,但国力再也没能回到巅峰状态。
从唐玄宗开始,唐朝「国都六陷,天子九迁」。
安西、凉州、陇右都被吐蕃蚕食,东北有契丹、奚为祸,西南有南诏进逼,四方藩镇割据,
朝内宦官秉政。甚至唐朝之后的中原王朝在军事上也一直被北方游牧民族压制,
直到几百年后的朱元璋北伐才一雪耻辱。
安史之乱的七年里,战争从河北席卷半个中国,皇宫被焚,百姓或死或逃。
整个河南到关中地区更是成为了修罗场,生灵涂炭。黄河流域杳无人烟。
7521d52bd6c248119c6e8d9e9d968643~tplv-obj.jpg
当时唐朝实行“拉夫政策”,不再像以前“三丁选一,五丁选二”,
而是只要家里有男丁,无论老幼皆要从军。杜甫的「三吏三别」描写的就是当时的惨状。
男丁被拉走后,造成大量的生产力空缺,粮食减产,饥荒蔓延。
最终,老百姓或从军死于战场,或死于盗匪,或死于饥荒。
视频开头,我们提到,安史之乱爆发前,根据官方统计数据,大唐的人口有5292万。
而《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安史之乱后的唐代宗广德2年,人口只剩下了1690余万。
一场战争让大唐三分之二的人被灭口。
可以说安史之乱,不仅打垮了唐朝,甚至打掉了中国的元气。
cefcdcd4157f41ddbc1860216f35c789~tplv-obj.jpg
最重要的是,这场战争过后,中国面对外族的心理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人。唐朝之所以被认为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巅峰,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富饶,
更在于它在世界舞台上的那种柔怀万国、开明、开放、兼收并蓄的姿态。
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的代价实在是太过惨痛,
人们只是简单地把安禄山与史思明造反的原因归结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从那之后,封建王朝,上到天子大臣,下到普通百姓,
面对外族都抱着十足的防范警惕之心,视一切外来物为不详,
再难重现万国来朝天可汗的壮观景象。一个开放的中国渐渐走向了封闭,
从世界中心的位置变成了与世界脱轨的状态。
2ed6e9fc4a3f446a97e276151b2d566d~tplv-obj.jpg
直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让国人陷入深重苦难的同时,也重新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
但安史之乱的根源真的就是简单的一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吗?
安禄山和史思明确实都不是汉族。叛乱刚爆发时,二人集结的15万大军中也有不少胡人,
这点毋庸置疑。但是安史叛军不同于流寇,叛军中很多谋事的高层都是汉人。
相反,平息叛乱不少唐军将领都是少数民族,比如高仙芝、哥舒翰、仆固怀恩。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其实李光弼也不是汉族,而是契丹人。
如果把安史之乱简单的总结为少数民族叛乱,这些唐军将领估计要从坟墓里被气活了。
一个胡人,他认同且融入了中华文化,他热爱着这片土地,那他就是一个中国人。
e7c7230932694b1992d62615bc228bea~tplv-obj.jpg
西汉著名思想家董仲舒说过:天下之治乱,唯系于皇帝之一心。
封建时期,任何一个伟大王朝的变质,无一例外都是从他伟大君主的变质开始的。
而盛世君主往往都是英明与昏聩集于一身,理智与膨胀合为一体。
由胜而骄,由劳而逸,是人性不变的规律。
李隆基既是盛唐的缔造者,也是帝国衰落的推手。可谓是“成也玄宗,败也玄宗”。
所以有不少网友调侃说,李隆基哪都好,就是死晚了!
其实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军事制度的改革、统治阶级的腐败、
中央与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等等。安史之乱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有很多,
但绝不应该包括固步自封和仇视外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联系小乌 | 加入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Xiaowu |Sitemap

GMT+8, 2024-11-21 18:31 , Processed in 0.053748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Copyright © 2022 脑洞乌托邦.MYSTERY STORIES TV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