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秘书汉弗莱反驳说,烟草税也是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
而如果这10万人活下来,寿终正寝,
他们需要的养老金和社会保障金将远远高于1.65亿。
10万人的生命换来的是政府40亿岁入,烟草业的无数就业岗位,
和出口业的蓬勃发展,烟民是国家的恩人。
在20 世纪以前,肺癌十分罕见,几乎没有人听说过这种病。
但因为烟草,肺癌在今天成了「癌症之王」。
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每年有超过800万人死于烟草制品。
相当于每30分钟就有一架载客量450人的客机失事。
整个20世纪,烟草已经导致了1亿人丧命。
21世纪,这个数字预计将飙升到10亿。
但奇怪的是,人类接触烟草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美洲土著很早就吸烟,欧洲人也吸食鼻烟、烟斗和雪茄几百年了。
可为什么曾经罕见的肺癌,会集中在近 100 年间爆发了呢?
就在传统烟卷市场的硝烟还未散尽时,电子烟的时代浪潮已然到来。
打着戒烟神器,更时尚,更健康,不会产生二手烟等口号,
电子烟迅速占领了以年轻人为主力的消费市场。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现在的少男少女不知从何时起,
胸前挂的已经不是什么项链吊坠了,而是或圆或扁的电子烟。
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故事。
1492年,大航海时代兴起,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并在那里看到当地印第安人会取一根长管工具,一头点燃神秘草叶,
在另一头用嘴吸食,然后从嘴里吐出缭绕的烟雾。根据考古发现,
美洲印第安人3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对烟草的种植和利用。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同时,也把烟草带到了全球。
1875年,美国人杜兰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卷烟机”,
也逐渐将烟草事业推上了高潮。
那时,「吸烟有害健康」还并非共识,
政府也没有任何相关管理法规,绝对是烟草制品的「黄金年代」。
20世纪初,借助现代营销方法,烟草商们很快赚的盆满钵满。
想要集卡片吗?这包香烟吧。想要健康吗?来包香烟吧。
医生们会大量出现在香烟广告当中,还会告诉你,
“医生抽的最多的烟,就是骆驼牌!”
起初,吸烟还是男性的专利,女士们吸烟会被看做是「行为不检」。
1908年,纽约市甚至还发布了一项法令:禁止女性在公共场合抽烟。
但到了1929年,烟草商们嗅到了一丝女性解放的气息,
他们立刻策划了一次特别营销。在纽约复活节游行时,
让一群年轻漂亮的女孩,叼着烟,潇洒地走在人群中,
表达对男权思想的抗议。就这样,女性烟民的数量暴增,
因为她们抽的不是烟,而是「自由的火炬」。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美国远征军总司令的六星上将约翰·潘兴,
当被问道是什么让他赢得战争时,他说“子弹,还有一样多的香烟”。
二战时,罗斯福总统更是宣布,将烟草列为重要的战备物资。
这直接导致,美国卷入二战的4年时间里,烟草总产量比战前上升了50%。
二战结束时,美国人一年要抽掉 3500 亿根烟。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3500 亿根烟的总长度加起来可以绕地球 700 圈,
或者往返月球 36 个来回。在烟民数量激增的同时,全球范围内,
肺癌的发病率也急剧上升。但是要把吸烟和肺癌正式挂钩,
科学家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1939年,德国科学家弗兰茨·穆勒首次提出,相对不吸烟者,
吸烟者患肺癌的比例要高得多。
1948年,英国流行病学家奥斯汀.希尔和理查德.多尔在《英国医学杂志》
上联名发表论文,认为吸烟和肺癌之间存在着强相关性。
1950年左右,美国流行病学家恩斯特·温德也发现了肺癌发病率飙升的曲线
与香烟消费曲线是高度重合的。他后来还用156只小老鼠做了一次实验。
在其中112只身上涂烟焦油,每周涂3次,每次40毫克,
相当于1包烟的焦油含量。剩下的44只自然生长。
结果发现58%的涂焦油小鼠都发生了癌变。
不过即使是这样,烟草商们还是没有那么容易认输,他们的说词是,
高度强相关性并不代表因果关系。虽然得肺癌的人很多都抽烟,
但是不抽烟的人也会得肺癌,所以无法证明就是抽烟导致了肺癌。
美国流行病学家恩斯特·温德的导师格雷厄姆就是烟草商的忠实拥护者,
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重度烟民,
他实在无法接受手中的“销魂神器”竟然是癌症诱因的这一结论。
格雷厄姆甚至还在电视节目中自信地为烟草商们背书说,
丝袜和香烟还是同时流行起来的,怎么没人说是丝袜诱发了肺癌。
时间来到了1961年,美国癌症学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 )、
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和
国家防痨协会(The National Tuberculosis Association)联名致信
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请求彻查吸烟与健康之间的联系。
最终卫生部医务总监Luther Terry路德.特里带领10名委员进行了长达13个月的调查。
参观了数十座实验室,查阅7000多篇论文,与155 名生物学家、化学家、
统计学家、内科医生和流行病学家进行了交流。
统计显示,那次调查使用的资料涵盖了超过 112万人的实验样本,
其规模堪称当时流行病学上最庞大的报告之一。
至此,一幅无可辩驳的完整画面开始逐渐浮出水面。
1964年 1 月,美国卫生部公开了一份 15 万字的报告,
强调吸烟与肺癌之间的密切关联在癌症流行病学史上是首屈一指的。
次年,1965年,香烟外包装上首次出现了外科医生的警告:吸烟有害健康。
这标志着传统卷烟行业的黄金时代开始走向终结。
但也是在同一年,一个比卷烟更让人欲罢不能的发明诞生了。
电子烟
1963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间废弃厂里,
工程师赫伯特.吉尔伯特发明了一种“无烟气的非烟草香烟”。
它涉及将液态尼古丁加热,产生蒸气,模仿吸烟的感觉。
这,便是最早的电子烟雏形。但只能说吉尔伯特的思维太超前,
如果他的发明晚个30来年诞生在中国,肯定能让他财源广进。
不过,也有传闻是,当时有几家公司对吉尔伯特的发明颇感兴趣,
但因为阻挡了烟草业巨头们的利益,而被设法雪藏了。
直到2003年,一个名叫韩力的中国药剂师,
才真正打开了电子烟的全球商业化闸门。
据韩力所说,他发明电子烟的初衷是为了自己能够成功戒烟。
这种新型电子装置不燃烧烟草,由电池、烟弹和雾化器三部分组成。
烟弹里是被丙二醇稀释的尼古丁。
雾化器将烟弹中的烟液雾化,就类似于盆景里的水雾效果器。
使用者把含尼古丁水雾吸进肺部,再送达血管,以达到和抽卷烟相同的感觉。
这就是曾经大名鼎鼎的“如烟”。
“健康吸烟”“吸着吸着就戒了”,起初如烟靠着这些诱人的广告词吸引了各界眼球。
2005年一年的销售额就将近10亿人民币。
但好景不长,2006年开始,央视多次曝光如烟戒烟效果造假,
产品本身就有害,没有相关“准字”批号,还有消费者将其告上法庭。
国家烟草局也赶紧趁机插一脚,说如烟的宣传涉嫌失实,并要求交给自己管制。
一系列事件让如烟的销售大幅受挫,不得不将经营重心转移到国外。
不过海外市场的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电子烟的出现威胁到了传统卷烟在烟民们心中的地位,
还不用像传统卷烟一样缴纳高额的烟草税。
FDA坐不住了,以药品管理为由,禁止电子烟的进口。
2009年,如烟全年亏损4.44亿元。
后来另一家电子烟公司NJOY把FDA告上了法庭。
2010年,FDA败诉。眼看电子烟的扩张之势已不可阻挡,烟
草巨头们也纷纷捂脸加入。
2009年到2012年间,电子烟在美国市场以每年115%的速度递增。
然而,此时的如烟已然错过了发展壮大的黄金时期。
直到2012年,如烟在美国的专利申请才获得了认可,
但无数其他电子烟品牌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各路创业者蜂拥而至。
2013年,连亏四年的如烟被总部位于英国的帝国烟草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
如烟的黄昏,正是其他电子烟品牌的黎明。
电子烟的生产多采用OEM/ODM 的模式,
也就是上游工厂为下游电子烟品牌提供生产代工服务。
截止到2014年,中国就有了2000多家电子烟工厂,
生产出全球90%的电子烟,此后一直保持这个水平。
出口的产品中有一半销往了美国,还有三分之一卖到了欧洲。
根据中国电子商会电子烟行业委员会公布的数据,
2020年中国电子烟内销额145亿元人民币,
出口额更是高达494亿元。
预计2025年,内销和出口分别可达到498亿元和1697亿元。
按照这一增速,电子烟市场破万亿指日可待。
无数海内外烟民,一口又一口地抽出了一个“世界电子烟之都”深圳。
那么如今风靡全球的电子烟,真的像无数商家宣传的那样,是健康无害的戒烟神器吗?
电子烟三宗罪之一:健康骗局
烟草在700-800摄氏度的温度下持续燃烧,会释放出尼古丁、焦油、
一氧化碳、以及固体微粒等有害物质。
在这些有害成分中,焦油和一氧化碳是致癌的元凶,尼古丁则负责成瘾。
尼古丁,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类似兴奋剂作用的生物碱。
抽一口烟,大概10秒钟后,尼古丁就会随血液流动通过血脑屏障,
抵达你的大脑,并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刺激多巴胺的释放,
使人产生幸福、满足感。正是这种愉悦感,让很多人爱上了抽烟。
电子烟与传统香烟不同,它并不燃烧,
而是将烟液在250-30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下,加热雾化。
它同样会释放出尼古丁,但没有了传统烟雾中的焦油和固体颗粒,
也不会因为燃烧不充分而产生一氧化碳。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子烟确实比传统香烟要健康的多。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以后就可以放心抽电子烟了。
首先,普遍存在于电子烟和传统香烟烟雾中的尼古丁,
虽然不是一种致癌物质,但依然会引发心血管疾病,
影响青少年的大脑发育,还可能会导致学习障碍和焦虑症。
其次,由于电子烟产品鱼龙混杂,长期缺乏监管,
不少电子烟说明书上标注的尼古丁含量与实际尼古丁含量大相径庭。
这个误差范围甚至能达到正负好几倍。
2019年央视财经频道3.15特别节目中,
调查人员从市场上随机购买了8种电子烟烟液,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
结果发现有5种烟液的尼古丁浓度标识都不规范。
有一瓶60毫升的烟液上,标注含有尼古丁6毫克,
可实验人员却从中检测出来了360毫克的尼古丁。
也就是说包装上所标注的6毫克,实际上指的是6mg/ml。
还有一些烟液,虽然标注规范,
但实际测得的尼古丁浓度是标注浓度的3倍还多。
这就让抽电子烟跟开盲盒似的,抽了多少尼古丁,基本全看命。
有人可能会说了,那抽零尼古丁的烟液不就好了。
我们暂且不说很多标注着零尼古丁添加的烟液中也能检测出尼古丁,
就说产品本身,零尼古丁烟液在市场上的占比是很小的。
不含尼古丁就意味着不能让你上瘾,更无法让你成为持久客户,
你以为电子烟厂商都是慈善家吗?
不少烟民对于零尼古丁烟液也是不屑一顾,
还有人直言不讳的说道:不含尼古丁,你是抽了个寂寞吗?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不含尼古丁的烟液,也并非安全无害的。
虽然少了焦油和一氧化碳,但电子烟加热后释放的气溶胶会产生甲醛、
乙醛、亚硝胺、和苯。它们都是一类致癌因子,也被称为“确认致癌物”,
即有充分证据证明这些物质对人类有致癌作用。
另外,电子烟的烟雾中存在数十种重金属,以镍和铬含量最多。
长期吸入重金属也会有中毒风险,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失眠、
健忘、神经错乱、关节疼痛等症状。
但这些潜在危害都在商家宣传电子烟时,被悄悄地隐去了。
除此之外,电子烟不存在二手烟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
根据世卫组织2019年公布的数据,对比无烟的清新空气,
电子烟所释放的二手气溶胶可以造成PM1.0值高出14~40倍,
PM2.5值高出6~86倍,尼古丁含量高出10~115倍。
乙醛含量高出2~8倍,甲醛含量高出20%。
最可怕的是,与传统香烟不同,
电子烟瞄准的是15-24岁以年轻人为主力的消费群体,包括大量未成年人。
电子烟三宗罪之二:一场瞄准年轻人的阴谋
美国电子烟品牌JUUL是第一个将“电子烟”与“时尚潮流”
这两个看似不搭噶的东西成功捆绑在一起的公司。
2018年,JUUL高层曾经做出了一个惊人壮举,豪掷千金,
抛出 20 亿美元的年终奖,让 1500 名员工瓜分,
相当于人均 800 万人民币的奖金,一夜之间造就了一公司的千万富豪。
从0到380亿美元估值,JUUL只用了3年的时间。
这巨额利润的背后,是一场以牺牲大量年轻人,
甚至是未成年人健康为代价的阴谋。
他们将产品设计成富有科技感的U盘形状,还研发了弗吉尼亚烟草、
薄荷醇、香草奶油、混合水果、芒果、青瓜等各种年轻人喜欢的口味。
新产品打入市场之际,JUUL推出了一张潮酷十足的海报:
一个穿着白色T恤、灰色棒球服,扎着高马尾的年轻女模特,
手持U盘形状的JUUL电子烟,吞吐着烟雾,朋克范十足。
各类音乐节、电影节等年轻人聚集的活动上,
经常可以看到JUUL的工作人员在现场免费发放电子烟。
JUUL还联合网红KOL,在各大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的投放广告。
一时间,电子烟被鼓吹成了「iPhone」一样划时代的科技产品。
你抽的不是电子烟,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JUUL开始像病毒一样在在美国年轻群体中蔓延。
到了2018年,FDA才回过神来发现,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
美国高中生吸电子烟的人数增加了78%,初中学生增加了48%。
初高中生电子烟烟民从2017年的210万剧增到2018年的360万。
美国外科医生2016年年度报告中也显示,
在2011年到2015年的5年时间里,
美国高中学生使用电子烟的比例上涨了将近800%。
监管机构终于坐不住了,开始了一轮对电子烟企业的调查,
JUUL首当其冲。FDA要求JUUL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为何会有大量未成年人使用该公司的产品,并且上瘾。
2019年下旬,美国又开始爆发一种奇怪的电子烟肺炎。
仅2019年6月到9月期间就出现了530个病例。
截至到2020年1月,已经有2700多人患上该病。
这些人在得病之前都吸食过电子烟,而且肺部X光片惊人的相似。
电子烟肺炎是如何产生的,为何只在美国大规模爆发?目前尚没有定论。
但是根据美国疾控中心CDC的猜测,“维生素E乙酸盐”可能是罪魁祸首,
这种物质雾化后吸入可能会损害肺部。
而维生素E乙酸盐成份常见于含有大麻的电子烟产品。
电子烟肺炎又多数发生在大麻合法化的州。
2020年初,美国FDA颁布了电子烟新政,
禁止了大多数水果味电子烟烟弹,仅保留烟草和薄荷醇两种口味。
如今的JUUL已经跌落神坛,2021年6月,市值已经缩水至43亿美元。
不久前的2022年6月23日,FDA更是宣布在全美禁售JUUL的所有电子烟产品,
包括烟草味和薄荷醇味。虽然JUUL在美国走到了穷途末路,
但JUUL曾经的神之营销套路,却被国内的各路电子烟商家疯狂copy+paste,
玩得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了传统卷烟区分开来,电子烟厂商创造了vape 一词。
它从 vapour(烟雾)一词延伸而来。很多年轻的电子烟使用者,
并不把自己当做「烟民」,而是自称为「蒸汽玩家」。
电子烟体验店便是玩家们的集会场所,他们强调电子烟是一种生活方式,
讲究的是个性与格调。某站上随便一搜就是各种电子烟“种草”视频,
花式烟圈秀,播放量动辄数十上百万。
某电子烟厂商几年前还在抖音上开展过“锁骨电子烟”创意玩法活动。
一个美女模特把电子烟放在自己的锁骨上,让别人用嘴叼来抽。
短短15秒的视频播放量瞬间破千万,被无数网友点赞转发。
此时,你抽的不是烟,是暧昧。
在口味的宣传上,商家将大自然、四季、旅行、亲友、恋爱等各种
温馨美好的关键词与“电子烟”口味一一绑定。
广告海报中大多使用的是明亮的色彩,搭配浓郁、清香、酸甜、丝丝入扣等词汇,
不知道的还以为在宣传某种美食呢。在某刻APP中,
一个题为“你是如何知道某刻电子烟”的话题下,有超过30%的人说,
口味多样是他们的主要购买动机。走进某线下电子烟门店,
各种口味的烟弹让人眼花缭乱,不说的话还以为这是卖 M&M 豆呢。
世卫组织2021年8月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
目前全球市场上的所有的电子烟产品加起来约有1.6万种口味。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你一个星期换一种口味,要
抽遍市面上所有的口味,需要300年,几辈子都不够你抽的。
这些调味电子烟对一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尤其有吸引力。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18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结果》报告,
使用电子烟的人群主要以年轻人为主,15-24岁年龄组的人群,
电子烟的使用率高达1.5%。而中国卫健委数据显示,
我国 15 岁及以上的人群,使用电子烟的人数大约在 1000 万。
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一些黑心商家已经将触手伸向了懵懂无知的小学生。
虽然2018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经下发通告,
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
但是最近几年电子烟市场还是越来越向低年龄层渗透。
2020年11月,曝出了一则触目惊心的新闻。
河南卫辉某小学附近的两家文具店,
将20元一根的劣质电子烟售卖给小学生。
一个班发现10多个学生都有购买,其中一个孩子已经上瘾了。
你想问小孩子为什么会痴迷于购买电子烟呢?想想你小时候,
是不是也或多或少会在学校走廊的角落里,
看到几个平时张扬的“问题学生”背着老师在抽烟呢?
无良商家利用的就是孩子们的好奇心。
而对于年轻人来说,现在的电子烟已然成为了一种潮流文化,
和一种社交必需品,你不抽就是不合群。
有网友直言:看到朋友胸前都挂着电子烟,感觉抽烟也可以是这么优雅的一件事。
回到视频最开头的问题,为什么近100年间肺癌从罕见病变成了癌症之王?
因为从传统香烟到电子烟,不断有人把癌症诱因塞进精美的包装里,然后再卖给我们。
电子烟三宗罪之三:戒烟神器 VS 成瘾神器
“帮你戒烟”是电子烟当初诞生的初衷,
也是绝大多数电子烟厂商的宣传口号之一。
可电子烟真的能够帮助我们戒烟吗?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改吸电子烟后你的身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位朋友回答说,吸某品牌电子烟已经有半年多了。
感觉有时候危害比纸烟都还大。
电子烟你在哪儿都能抽,结果就越抽越多。
而且某品牌电子烟使用的是离合态尼古丁盐,比纸烟的尼古丁更容易上瘾。
现在他一颗烟弹只能用2天,抽到醉生梦死,失眠,一天只能睡2个小时,
身体整个垮掉,胃病,肠胃病,口腔溃疡。
这位朋友还说电子烟根本就不是戒烟产品,只能说是香烟的替代品。
当然,也有人表示自己20年年龄,改抽电子烟后,不会恶心干呕了,
口臭问题解决了,身上也没有烟味了。最后还在机缘巧合下成功戒烟。
电子烟的学名是「电子尼古丁输送系统」,
从名字也可以看出来这个装置就是给你灌尼古丁用的。
刚才我们也说了,尼古丁会让人上瘾,
所以从成瘾性上来说,电子烟和传统卷烟并无二致。
可以说无论是电子烟还是传统卷烟做的都是这门成瘾的生意。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摩尔斯癌症研究中心的教授约翰.皮尔斯
曾跟踪研究过2770名试图戒烟的人,并在2020年发表论文称,
没有明确证据证明电子烟能够帮助戒烟。
世卫组织也早就对电子烟“可作为辅助戒烟工具”的宣传表示过质疑。
约翰·皮尔斯教授还认为电子烟不仅不能辅助戒烟,
还可能让人产生烟草成瘾的“入门效应”(Gateway Effect)。
也就是本来不吸烟的人,因为电子烟导致尼古丁依赖,
进而发展成为长期吸烟者。正所谓电子烟戒烟,越戒越迷恋。
2021年2月,皮尔斯教授在《儿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另一篇
关于“青少年使用电子烟与日后烟草成瘾关系”的论文。
这篇论文是基于皮尔斯的研究团队在2014年开始的一项研究。
研究团队选取了15826名12-24岁的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
并在之后的4年里每年回访。
研究发现,只要是使用过电子烟的青少年,无论是偶尔使用,
还是多次使用,在一年后使用传统卷烟的可能性都比
从不使用电子烟的青少年要大得多。即便是只使用过电子烟1-2次的人,
一年后改抽传统卷烟的可能性,也是从不吸烟人群的3倍。
皮尔斯认为正是电子烟的‘入门效应’,引诱了非吸烟者走向了真正的烟草成瘾。
然而,中国疾控中心2020年12月在《柳叶刀》上发表的论文,
却给了与皮尔斯教授大相径庭的结论。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团队对全国37万余名受访者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
其结果显示,在37万人中,仅有83人是从非烟民转为电子烟用户的,
这一概率仅为0.02%。2015-2016年,电子烟用户中,
已经是烟民的比例占到了93%,2018-2019年,
这一数字增长到了96.2%。
也就是说中国疾控中心认为大部分电子烟的用户,
还是原先的烟民,电子烟对非烟民的吸引力并不大,
也不是非烟民的第一口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调研人员,
用不同的数据,讲述了2个完全不一样的故事。
这背后不仅仅是因为国情不同,
还可能存在着一场普通老百姓不知道的电子烟与传统卷烟之间的资本博弈。
在这里我也想做一个小调研:正在观看视频的你,
身边有没有人因为电子烟成功戒烟的?有没有人本来不抽烟,
却因为电子烟成了烟民的?
今年3月,中国国家烟草局也颁布了《电子烟管理办法》,
明确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和薄荷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
管理办法将于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但是给了所有调味电子烟产品5个月的“过渡期”。
也就是说,从2022年10月1日,市面上将再也找不到任何合法的调味电子烟了。
历史是惊人相似的,在巨额利润面前,总是会有人不惜一切代价,
甚至用人命堆起高耸的金钱帝国。
发现槟榔上瘾,他们就包装成零食,把口腔癌卖出去。
发现烟草上瘾,他们就模糊掉焦点,把肺癌卖出去。
电子烟市场今后将何去何从我们尚未可知,但无疑的一点是,
在这场传统卷烟与电子烟的资本博弈中,你我注定都是炮灰。
所以不要在纠结传统卷烟与电子烟,哪个对健康更有害了。
鹤顶红与断肠草一定要二选其一吗?